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济南光影
2019年06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程兆强  

  在看到的老济南照片中,我特别喜欢赫达·莫里逊拍摄的照片,她把镜头聚焦在济南平民市井生活上,展示了老济南的独特风情。
  赫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西南部城市斯图加特,1929年至1931年在慕尼黑学习摄影,毕业后担任了一名摄影助理。1933年,赫达·莫里逊偶然在摄影杂志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中国北京一家由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要招聘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于是她不远万里,只身一人,从遥远的德国来到中国应聘了这一职位,开始了在北京的摄影师生涯。
  在北京,赫达·莫里逊管理着照相馆里的十几名中国职员,工作和生活极为安心顺意,无拘无束的生活使她喜欢上了这方土地和这里的人们。之后十三年里,她携带着来北京时带来的一架柔来福来双镜头反光相机,跑遍了京城及周边地区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的照片底片超过1万张。这些底片和她印出裁剪的6000多张照片,在她身后全部捐赠给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
  赫达·莫里逊除了北京之外,还到过很多地方,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北的正定、保定、热河,陕西的华山,山东的济南、泰安、威海、青岛以及南京、香港等地。同样,这些地方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市井风情,也随之进入了她的镜头。
  赫达·莫里逊来过济南几次,我没见过相关的记录。1942年,赫达·莫里逊曾有过一次山东之旅,游览了济南、泰安、曲阜等地,拍摄了许多照片,其中一组济南风光照片,记录了济南的城市面貌、名胜古迹和市民的生活场景。照片拍摄地多集中在曲水亭街、护城河畔、城墙以及灵岩寺等地方。
  济南曲水亭街无疑是最具江南特色的街。这条街上,水在街中流,街在水两旁,众泉汇流而成的曲水河,不仅给居民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也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情趣。赫达·莫里逊把镜头聚焦在这条街上,市井风情瞬间定格在图片上:邻里街坊们聚在街上,或站在街头聊天,或坐在树下乘凉,或蹲在河边看水中的荇草游鱼;老人们坐在街头看护玩耍的孩子,年轻媳妇在河边捣洗衣裳——这张照片尺幅不大,可画面中竟出现了老人、中年人、儿童近四十位人物。更有意思的是,图片中有一位身穿西装的男子和一位穿着旗袍的女士,两人置身在那些身穿白布衫、青布裤的市民中间,格外显眼。街上的景物也有特色:一棵枝干粗壮、垂着浓密枝条的老柳树矗立在河边,流淌着清亮泉水的河面上架着几孔用长条石搭成的简易石桥,石板路已被行人踩得不成样子,街边的房屋院落参差错落,一架用檩木搭成的凉棚罩下一方阴凉——整个一条街,不整齐划一,却错落有致,不堂皇华丽,却浓郁着老济南泉水人家的烟火气,弥散着悠悠的古老风情。
  老济南的护城河如今已变成环城公园。虽说河水还是那众泉汇流的泉水,却早已不是旧时模样。1942年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护城河是另一幅景象:护城河的水量不大,一泓清水在河中间缓缓地流淌,几个中年男人站在河中冲泡豆芽、冲洗蔬菜,妇女们在河边捣洗衣裳;几个三四岁的孩子也跟着大人来到河边,站在那里玩耍——画面中人物多、物件杂,却杂而不乱,泡豆芽用的大瓦缸,盛豆芽和蔬菜的柳条筐、蒲草包,卖菜和卖豆芽用的挑筐挑子(济南人称担杖、挑子)、手工制作的两轮手推车,一一横陈在河中、河岸。人们衣着更富有那个时代的特色,青、白色是主色调,要么是黑上衣黑裤子(黑也称为青),要么是白上衣黑裤子,鞋则是自家缝制的青面布鞋。淘豆芽、洗蔬菜的人则光脚站在水里,那布鞋就摆放在河边。最有趣的是,我从照片里看到了妇女捣衣服时用来槌衣的一只棒槌。
  在济南,赫达·莫里逊游历了趵突泉、大明湖、黑虎泉,来到了护城河边、城墙之上,拍摄了齐鲁总制坊前路两边的市场,济南城墙上的道路、行人,大明湖的亭台楼阁、画舫游船,还有那海内名刹灵岩寺的辟支塔、千佛殿里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等文化古迹照片。总之,赫达·莫里逊拍摄的济南风情照片,记录了老济南的古朴风貌和普通市民的生活场景,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济南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刘鹗、老舍用他们手中的笔书写了老济南的鲜活生活场景,那么赫达·莫里逊则用镜头记录了老济南的光和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