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档影片聚焦教育现实
荒诞不经的表象背后都是如假包换的现实动》:尺度不小,人性更深
2019年06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暑假档影片《学区房72小时》海报。
     一部叫做《学区房72小时》的电影,存在着两类截然不同的标签:一方面,影片并非大制作,导演、主演没有大腕;另一方面,影片内容涉及教育焦虑、师生恋、职场战争、抑郁症等,每一个小标签都是10万+鸡汤网文的好题材。
  在这两类标签之下,是《学区房72小时》用较为顺畅的商业类型片表现手法,完成了一个严谨的现实主义故事,无论影片能否成为小爆款,仅这一点,都值得肯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倪自放         
  暑期档成现实题材影片的“战场”
  最近一两年,暑期档渐成现实题材影片的“战场”,去年的暑期档,尖锐的《我不是药神》成为电影市场最大的惊喜,豆瓣9.0的高评分,强大的社会现实关注度及引发的广泛社会效应,都是近年来十分罕见的。
  这个暑期档,现实题材影片不约而同地聚焦教育,邓超作品《银河补习班》小范围点映口碑爆棚,影片把教育成长的现实主义包裹在怀旧喜感的外壳下,早已被寄予厚望成为暑期档的大爆款。
  相对于《银河补习班》的温情与喜感,《学区房72小时》更为尖锐,影片的主人公是某大学副教授傅重,为了让女儿进入市重点小学,在72小时内出售现有房子,凑足钱款,买下对口学校的学区房。由于时间紧迫,傅重不得不以200万元的价格降价出售,钟点工牛阿姨声称儿子小宝正急于购买婚房,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双方一拍即合,立刻签约。正在皆大欢喜的时候,傅重又接到坏消息——卖方坐地起价40万。傅重正为难之际,中介来电说有客户愿以市场价250万一次性付款购买傅重的住宅,这样,所有问题便可解决……而这位客户,正是有求于傅重的学生家长袁主席。
  在影片的故事里,傅重这个人物设定应该不到40岁,他的女儿还在上幼儿园,但这个人物却顶着一头的白发,似乎暗示着傅重生活在焦灼之中。“傅重”的谐音“负重”,也体现了同样的定位。
  在“负重”的定位下,影片较多地体现了以“赢在起跑线上”为立足点的教育焦灼,很多观众能在其中看到自己或是身边人的影子。傅重为了让女儿能够上重点小学,不惜投入所有积蓄,在72小时内买下一套破旧又狭小的学区房。作为父亲,他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学习上也管理严格;作为大学老师,他正直、有原则。即便如此,在面对女儿的教育问题时,他也做出了违心之举。
  不局限于教育的故事铺陈
  为了学区房做了许多违心之举的傅重,是否做对了?影片并没有限于描写傅重的教育焦灼,还对这种教育焦灼是否带来好的成果进行了展示。傅重家的钟点工牛阿姨也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她的儿子也在“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模式下考上了大学,但马上成了啃老一族,他的名字叫“小宝”,大学毕业的他还要靠妈妈的积蓄去买房,去应付丈母娘的住房需求。
  “小宝”的表现和经历,是对“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焦灼的一种反讽。其实,《学区房72小时》不仅是在表现学区房,不仅在表现教育困境,影片表现的内容其实更为宽广。傅重与牛阿姨在房子交易中出现反复,牛阿姨不断强调的是“有没有诚信”;作为大学副教授的傅重,两年前就与妻子离婚,寡言的傅重妻子,其实患有抑郁症;作为副教授的傅重,与学生发生师生恋;处于教育困境和师生恋烦扰中的傅重,还被办公室的另一位教授算计,职场战争在影片中也表现得合情合理。
  所以,以《学区房72小时》为片名的这部影片,并没有完全局限于学区房、教育焦灼,而是在教育困境之外,表达了更多的人生困境,影片设计的许多荒诞不经的表象背后,都是如假包换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区房72小时》的表达野心,是超过同题材的印度影片《起跑线》的。
  仅从技术的角度,也可以看出导演希冀影片能够有镜鉴的作用,在影片的故事发展过程中,起码有四五处有镜子出现在故事背景里,主角的影像通过镜子传达给观众。如果说一两次镜子的镜头,算是常规的摄影技术运用,多达四五次的类似镜头,则超越了摄影技术本身,而显示出导演的表达意图,那就是影片表现的从教育到诚信、从师生恋到职场战争、抑郁症等现实困境,都是导演想作为镜鉴提供给观众的,这是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应有之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