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井村村民:只要我在伤兵就在
村子就是战地医院,三百户人家接收了两千伤员
2019年07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青石关村村民张宗发介绍,华东野战军在打响莱芜战役第一枪之前,粉碎了敌人的抢粮计划。
  莱芜战役打响时,今年79岁的圣井村村民时学忠还不满十岁,他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回忆了当时村里的情景。
     军队打胜仗,离不开后方人民的支持。如今虽已过去了72个年头,但当年莱芜人民那种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支前的动人情景,却镌刻在了历史的年轮里,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标识记忆。
  炎炎夏日,济南莱芜区牛泉镇圣井村,92岁的时修学走在用石头砌成的巷子里,走过的每一步都很坚定。现在家里已是四世同堂,回忆起那段岁月,他仍能清晰地记起村民们踊跃支前时的情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巩悦悦 张泰来

全村就是前线医院
  抗战胜利后,广大农民把参战和支前当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有着“战地医院”之称的圣井村,在莱芜战役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莱芜战役前夕,圣井村妇救会组织妇女支援前线,为解放军送来1500余床棉被,并自愿捐钱买布做了500多双军袜,碾米3000多斤,有力地支持了莱芜战役。莱芜战役打响后,我军前方医院设在圣井村,三百多户的圣井村住有伤员2000多人。
  然而,在接到此次任务之初,群众们的心情却是极为复杂的。
  1947年1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1月下旬,根据战前动员安排,战地医院设在了圣井村。
  那时,时修学虽不足20岁,却已“够条件”支前了。听到这个消息后,包括他在内的圣井村的群众们又高兴又“为难”。高兴的是,自己虽不能到前线杀敌立功,但也能为部队中的伤员尽一份心力了;为难的是,村里实在是太穷了,很多村民没办法为伤员提供良好的休养条件。
  时修学说,当时全村就是战地医院,病房就在村民家里。
把好房间留给部队
  “年轻时家里穷,去给别人家种地。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了,我每月还有养老保险。人不能不知足,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时修学说。
  虽已是92岁高龄,但回忆起莱芜战役时的情景,时修学的思路依然很清晰:当时情况挺紧急的,我们的主力部队从南线兼程北上,20多万大军几天之内要云集莱芜周围地区,物资一时还没有跟上来,地方上要从供给、草料等多方面满足部队需要,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就地支援”成为莱芜人民的首要任务。时修学说,群众一听说要打老蒋,情绪很高涨,他们宁肯自己吃糠咽菜,也绝不让部队挨饿,纷纷把自家粮食拿了出来。
  “在圣井村,为给解放军提供好的居住环境,谁家房子多,就自觉地把好房间留给部队。但解放军却不给村民们添麻烦,他们都往厨房、杂物间等偏房里住,将干草铺在地上睡。”据时修学回忆,那时村里妇女一人纳两双鞋底,鞋底不能随便纳成什么样,验得住的才行,验不住的就被村里退回去重新纳。
  时修学说,“部队来了,村里就变得安稳了,不来汉奸队了。解放军给老百姓打扫院子,看到水缸里缺水了就去打水。部队进来后,村里头简直大变样。”
像亲人一样照顾伤员
  战役打响后,圣井村的战地医院接收了两千多名伤员,该村妇救会配合党支部组织妇女走街串户,动员300余户人家,腾出了400余间房子。妇女们还争先恐后到伤员住处给伤员洗血衣、洗绷带、洗伤口,喂水喂饭,像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体贴伤员。
  时修学还原了当年的情景:“支前团长组织大家,只要年龄适合的,一起参与抬担架。那时经常在晚上开会,接受思想教育。开会时,不管是党员还是群众都宣誓:只要我在,伤兵就在。”
  时修学回忆,部队把伤员抬下来,我们就赶快接过来,伤员被送进村后,村民自发将伤员抬进家里,配合战地医院为伤员包扎。圣井村的青年担架队非常关心爱护伤员,甚至连续两昼夜不停地干。
  “抬伤员,运伤员,照顾周到又安全,战士们流血为人民,民夫流血为伤员。不怕苦,不怕累,及时运转伤员到医院,伤员们伤愈再打仗,支前任务再重俺承担。”为了激励伤员和村民创造的这首动人歌谣,无疑也成为人民英勇支前的真实写照。

战前打掉敌军需处 粉碎抢粮计划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张泰来

  “青石关又称齐鲁第一关,因为地势险要,正是伏击敌人的理想之地,是一张天衣无缝的大网。”青石关村村民张宗发长期致力于对青石关故事的研究,他告诉记者,“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国民党第77师从这里走的时候,华野八纵早已在这里设伏了,只是等待国民党军队全部经过青石关,进入大网,华野八纵就会出其不意,四面包抄,叫他们进关容易出关难,国民党就是插翅也难飞过青石关。”
  其实,在莱芜战役打响第一枪之前,解放军就打掉了敌方的粮站和军需处。张宗发告诉记者,“莱芜战役前夕,华东野战军得到消息,驻扎在博山的敌人想要组织大规模的抢粮活动,大家的任务就是主动打乱敌人的部署,粉碎敌人的抢粮计划。”
  华东野战军立即决定派出两支武工队配合部队。一边,我军的两个排由一支武工队配合,夜行十几公里,往猫头岭打粮站。部队在青石关村民的引导下,摸黑顺利来到了大梯山和小梯山下,随后挺进敌人的炮楼,将敌人的粮草点着。在与敌军短暂交火之后,部队并没有继续前行打粮站,而是迅速向下撤。
  另一边,我军夜行七八公里,准备到水峪村打敌人的军需处。然而,在路上突然发现一个连的敌人向这边跑来。原来,这是国民党护卫军需库的保卫连去支援猫头岭,想从战斗在猫头岭的我军背后偷袭。但考虑到任务紧急,我军部队还是决定先按计划行事,并未与该连敌人进行正面交锋。我军到达敌军需处后,击毙了敌军需处长,接着扑入军需仓库收拾了一些轻便武器、弹药,将仓库点燃后立即撤退。几分钟后,火越烧越旺,敌人的军需处最终爆炸了。
  终于,猫头岭的据点被摧毁了,水峪村的军需处被炸毁了。敌人被弄得焦头烂额,不知道我军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也就顾不得去抢粮食了。而国民党看到刚刚战斗过的场面,得知不是大部队所为,但并没有追击,而是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回到青石关村之后,乡亲们非常高兴,带着鸡蛋、煎饼、馒头来慰问大家。但是,部队没有在村里停留,因为接下来还有一场硬仗要打。而抢粮站、夺军需处不仅断了国民党军的后备资源、破坏了他们的嚣张气焰,还粉碎了他们的抢粮计划,为我军接下来的莱芜大战奠定了基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