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见证德州监狱70年变迁
2019年07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高振义与女儿高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贺莹莹 通讯员 曹东梅 朱振刚 徐杰

  高振义,70岁,原任山东省德州监狱政委,1970年-1984年从部队服役,1984年转业至德州监狱从事监狱管理工作25年。
  高墙电网内的监狱,对于许多人而言,神秘又陌生。但对于高振义一家人来说,却再熟悉不过了,上世纪50年代初,高振义的父亲高圣杰作为高家第一代监狱工作者,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代监狱工作的开拓者,他或许没想到,今后的岁月里,一家四口人同在监狱的岗位上奉献了三代人的青春和热血。
  环境的改变、设施的完善、管理的科学化、生活的提高……爷爷是缔造的一代,爸爸是传承的一代,女儿是发扬的新一代,这一家人也成为了近70年来,德州监狱变迁的见证者。

第二代高家监狱工作者/父亲 高振义 住上砖房 通电通水
  爷爷的茅草屋,爸爸的砖墙房,到我们现在,已经是钢筋混凝土的大楼。”高琳现在是德州监狱的行政工作人员。从小在监狱家属大院长大的她,出于对监狱职业的理解和崇敬,从小便下定决心跟随爷爷与父亲的步伐。
  “小的时候,当和同学们说父母是警察时我就格外自豪。”高琳坦言,从小父亲对自己的陪伴并不多,但她知道在父亲内心深处是非常关心爱护自己。“出生时自己的胯关节患有疾病,严重起来走路都成问题,可是不论父亲加班到多晚,第二天都会抽时间陪我去济南做康复,感谢父亲的坚持,我才能像常人一样走路。”
  “我终于成了爷爷和爸爸的战友!”在长辈眼中,像高琳的年轻一代监狱职工是最幸福的。根据监狱发展布局总体规划,德州监狱从市区整体搬迁至高铁新区。新监狱占地420亩,设计押犯4000人,现有民警职工500余人。德州监狱按国家标准修建了围墙、监舍、医院,还通过信息化措施进行技术防控。硬件有了保障,管理也更进一步。罪犯管理,不像过去重点都在‘防逃’上,现在更加法治化、规范化,有了更丰富的教育形式。德州监狱形成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的监管改造、教育改造、文化改造、劳动改造五大改造新格局。德州监狱先后荣记司法部集体一等功1次,省司法厅集体二等功6次,荣获全国监狱劳教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公正执法规范执业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7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单位。
  父亲高振义虽然已经退休,但是女儿高琳还是经常陪伴他去看看老监狱,今年年初根据规划,老狱墙进行了拆除,“那天父亲哭了,因为老监狱承载他和爷爷太多的记忆,但是父亲说他也很高兴,因为他看到了监狱面貌日新月异的发展。”虽然高振义已经退休十年,但是他还是经常前往乡村给留守儿童送去书包及零食,这是在上班时就保留下来的习惯,他想用余光余热再做些贡献。
  回忆起过去经历的点点滴滴,高振义说,与共和国同岁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这让他参与并见证着新中国这些年来的发展,如今,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而德州监狱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所监狱的历史嬗变折射出几代监狱工作者的忠诚守望、薪火相传、无私奉献。
高家第三代监狱工作者/孙女 高琳 既讲管理 也重教育
  在高振义的笔记中写着这样一段话,“我是与新中国的同龄人,也是监狱的第一代子弟,我目睹和见证了我们的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我也经历感受了老一代新中国监狱人为监狱事业的发展所付出的奋斗、奉献、拼搏。”
  高振义从小跟随姐姐在济南读书,1968-1970年在济宁插队,1970-1984在部队服役,15年间,他从普通战士到军务股长,1984年,34岁的他毅然决然的从部队转业来到德州监狱,在高振义的童年记忆中,虽然,父亲的陪伴少之又少,但他对父亲专注工作的精神却发自内心的崇拜,即使在外多年,他也一直深知,自己总有一天要在父亲的岗位上继续完成他的事业。
  从军务股长到监狱警察,不仅身份上的转变让他不适应,监狱当时的环境也让他一时陷入迷茫,但是,高振义选择带领同事继续坚持干下去,从毛坯房换成了砖房,生活不便到水电全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德州监狱事业发展的转型徘徊期。期内,监狱各项工作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节点,顺应体制转变、机制转换、观念更新的时代要求,陆续推出创建特殊学校、推行百分考核奖惩、开展社会帮教活动、经营机制改革、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企业经济效益一度处于全省监狱领先地位。
  高振义妻子乔金喜1949年8月出生,也是和新中国同龄人,夫妻俩人同为监狱警察,工作繁忙不言而喻,极少有时间照顾到家人,这也是高振义最为愧疚的地方,1978年,女儿高琳出生,由于夫妻俩工作繁忙,女儿只能托付给奶奶照顾,在妻子和女儿的印象中,在高振义25年的监狱工作生涯中,几乎没有一次是和家人一起过除夕,“越是临近春节,罪犯的情绪波动就越大,加强警戒,安排亲人见面,春节节目排练,没有一件事可以掉以轻心。”

高家第一代监狱工作者/爷爷 高圣杰 开荒种田 修路盖房
  高振义在监狱历史展示墙前驻足观看。
  生于1915年的高圣杰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参加了解放区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新中国成立之后,便投身到山东监狱事业的创建中,是山东监狱系统第一代的开拓者。他先后在济南、德州工作过,直到一九八五年离休,整整在监狱系统工作了三十五年。
  回想起父亲的一生,今年70岁高振义至今仍觉得倍感自豪,他翻出一本厚厚的相册,一段记忆也随之被打开。德州监狱始建于1948年,1950年从河北盐山县迁至德州,地址便是如今的解放大道。先后更名为“德州区专员公署公安处劳教所”、“德州区专员公署公安处劳改大队”、“德州区专员公署劳动管教改造队”、“第十四劳动改造管教队”和“德州专区劳动改造管教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德州监狱事业发展的初创起步期。“那时的解放大道还没有如今的繁华,德州监狱就建在了杂草从生的‘海子’边儿,周边是荒凉坍塌的城墙,父辈人就是用一筐筐的旧砖垒起简陋的监舍和狱墙。”高振义回忆道,那时他还在济南上学,父亲调至德州后,更是半年也难得回家一次,只有每次暑假他才能看到父亲,“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每次见到父亲,他总是浑身脏兮兮的一幅模样,早出晚归,经常在监狱干活至凌晨。”
  在当时那个年代,如何生存成为最大的难题,开荒种田、搭茅草房,生产劳作……必须要先解决民警和服刑人员的生活问题。面对艰难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高圣杰和老一辈德州监狱人风餐露宿、白手起家,陆续建成罪犯学习、生活场所和习艺场所,组织服刑人员生产制作生活用具、农机具等市场低端产品,为今后监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