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府的“新三怪”
2019年07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黄鸿河   

  过去济南府有三怪:一是三山不见出高官;二是四门不对显富贵;三是大明湖的蛤蟆不叫,是因乾隆睡觉。这三怪老济南可谓耳熟能详。那啥是济南府的新三怪呢?一是无影山没有山;二是三孔桥两个孔;三是解放桥不见桥。
  先说无影山没有山。
  无影山原址在山东省气象局门前和院内,现在已经是宽阔的马路和一个高坡了,如果没有明白人指点,恐怕绝大多数人是看不见无影山的。没有山那为什么叫无影山呢?这话还要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说起。
  今天的无影山,过去是黄岗丘陵带的一部分,住在此地的老人们都习惯称这里北山,济南最早的“华庆机器面粉厂”隔壁,国家面粉储备库就叫“北山粮库”,名字就是由此而得。
  黄岗,自明朝崇祯七年(1634)编纂的《历乘》一后,历代历城县志均有记载,但从无北山或无影山的记载,北山也只是当地老百姓的俗称。因为北山是一片沙石嶙峋的小山包,周围(煤炭局宿舍一带)都是自然喷涌的泉群,水质晶莹清澈。夏天妇女们洗完衣服就晒在泉边的花岗石上,小孩子们则把芦苇丛生的水塘当成了天然游泳池;冬天泉水润蒸,薄雾袅袅,此时会有许多采冰人把泉水引入冰池,冻成冰块,用稻草包裹后放入冰窖蓄存,等来年夏天酷暑,送到大户人家降温,挣一点钱粮养家糊口。
  那什么时候叫起的无影山呢?
  清光绪二十年(1894),山东巡抚李秉衡筹银12万两,在新城扩建山东机器局(后来的山东化工厂)。为避免危险,在距离机器局西南七里地,今天的无影山处建造了20座火药库,可储存火药40万磅。大概取“英雄有用武之地”之意,给这段丘陵取名叫武英山。但随后的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成为济南历史上的一段奇耻大辱。
  1928年5月3日,以保护侨民为由,沿胶济铁路打进济南的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三”惨案。5月25日,侵略者又野蛮开进武英山,强行摧毁了价值20万银圆的军火炸药,炸毁办公室20余间,黄岗周围民舍多有震塌。当时蒋介石领导下的北伐军队呆若木鸡,根本不敢阻拦,竟然胆怯地绕道济南,避开与日军的冲突,任由日本人在济南城里城外烧杀掠抢达三个月之久,炮轰城楼民居,死伤我民众11000余人。
  1928年底出版的《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第一次把“无影山”收录其中,可能为回避“武英山”的尴尬,记述无影山“在县西北八里黄家屯之西北”,武英山从此变成了无影山。
  再说三孔桥两个孔:
  三孔桥的资格很老,在北坛庄和陈家楼中间的新菜市北边。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刊印的《历城县志》中就有记录,“三空桥,在北坛北,锦缠下流”。后续的乾隆版、民国版历城县志中均有记载。三孔桥为木质平板桥,“桥系三空,架于小河之上”,小河就是今天的生产渠。三(空)孔桥虽不甚大,但过去却是济南府出馆驿街、聚贤街,奔泺口过黄河的必经之路,是北行燕、京、冀的官道。上世纪50年代尚有三孔木桥一座横在河上,虽早已经失去官道功能,却也为南北行人提供了步履其上的方便。那些年月,不知有多少国棉一厂、二厂、三厂、四厂和毛巾厂的纺织女工翩翩从此桥上过,吸引着成群结队的小伙子们注目观瞧,或携手并肩穿越。上世纪60年代改为三孔水泥管桥身,比过去木桥加宽了不少,方便了自行车流的涌动。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胶济铁路、津浦铁路的陆续改造和复线建设,三孔桥由前期改造的三组水泥圆孔桥身,改造为今天我们看到的两孔过梁水泥钢筋浇注的高架桥。原来的小河也改道鲁能康桥院内,转入地下暗沟流入生产渠。三孔桥的加高加宽方便了汽车的通行。伴随着社会进步,三孔桥从此变成了两孔桥,但三孔桥悠久的历史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有人说三孔桥,指的是三孔桥街北口连接北园路的那架三孔高架桥。这当然是不懂机器乱锆油了,北园路高架桥才建了几年?和老三孔桥根本不是一回事。
  最后说说解放桥不见桥:
  从泉城路出青龙桥往东到历山路,这条笔直的大道叫解放路,又叫解放桥路。但解放桥在哪里您还真找不到,甚至不少中青年人争议说,“解放桥根本就没有桥”。
  那为什么叫解放桥呢?而且还有著名的解放路和解放东路?答案是解放桥从前有桥,地址就在后坡街南口和十亩园东街口之间,1952年建马鞍式单孔木桥,1959年改为砖石涵洞,1962年7月,拱涵被暴雨冲毁,市民伤亡数人,后改建为单孔混凝土板桥。现在路边小花园中注有石刻标志。上世纪80年代初此桥还在,钢筋水泥灌制,有七八米宽,两边护栏是焊接角钢涂蓝色喷漆,后整体埋在这里,地下是棚起的东城围子壕,过去是防洪排山水的一条大沟,也是保卫济南明府城的拱卫。
  1947年秋天,国民党山东省守备司令王耀武,为了防御解放军的进攻,命令在这里建起了一座竹木军用吊桥。据住在青龙后街的老人们讲,吊桥为木质,撑了一年多,在圩子壕的西沿,两层横向有10米多长,上面有十几个国民党兵士守卫。吊桥大概有四米宽,配有两组轱辘把子,壕下水中插着尖头锋利的竹竿。多数时间吊桥是吊起的,有时也不定期落下,允许住在附近的庄稼人借道进出窑头、甸柳庄等地,这应该是这里最早的一座吊桥。
  1948年9月19日,解放济南战役打响,担任佯攻任务的华东人民解放军第10纵队,在许世友司令员的授意下,佯攻改主攻首先拿下燕翅山后,奋力打开今天解放阁处老城墙。10纵第一支部队首先在吊桥处沿小道攻入巽利门,踏进济南市区。当时有几十名解放军因不知圩子壕水中有竹尖暗器,跳入水中时被扎死扎伤,烈士们的鲜血把壕沟里的水都染红了,他们为解放济南英勇牺牲,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墙突破口处修建了解放阁。1952年在吊桥处人民政府修建了一座新桥,命名为解放桥。沿途铺设了直通泉城路的沙石路,被人民政府命名为解放路。1962年夏天,济南南部山区连降大雨,洪水漫过了圩子壕,有数名市民在桥上被洪水冲走。因此政府在原址又重新建起一座有铁质护栏的水泥管道桥。上世纪70年代末,因拓宽抬高解放路,解放桥在原址被棚盖地下,所以后来的人们再也看不到解放桥的痕迹了,但革命烈士用鲜血开拓的解放路,则永远留在了济南大地上。
  文章结尾处,重温一遍济南府的老三怪:
  一是三山不见,三山是指:原址在历山顶街上的历山;大明湖南岸的灰山,现在建有灰山亭;庠门里街上的铁牛山,现已移至济南博物馆。
  二是四门不对,是指齐川门(东门)与泺源门(西门)不对称;舜田门(南门)与汇波门(北门)不对称。盖因济南府的地势南高北低,泉水众多使然。
  三是大明湖的蛤蟆不叫。传说是因为当年乾隆下江南路过济南,在大明湖畔认识了夏雨荷,正在良宵共忱之际,大明湖的蛙声惊醒了天子的美梦,于是乾隆皇帝怒后降旨,大明湖的蛤蟆不能叫。其实大明湖的蛤蟆是因为泉水太凉不能发情,未能发出求偶的叫声,哪里是乾隆皇帝发乎情后的意旨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