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学生反复做实验,每台手术画手术图谱
外科医生这样当老师
2019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技术不断更迭,医学永无止境,医生的成长无法一蹴而就,他们的背后,通常凝结着无数“老师”的经验传授和方向引领。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了省城一位外科医生,了解他以何为师,并何以为师,揭秘医者成长背后的故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陈晓丽 王小蒙

借来手术模拟器
让学生反复练习

  作为如今医疗领域的中坚力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副主任王建宁的成长过程,经历了外科手术从“开大刀”到“微创”的转变。
  “现在微创手术都有电子大屏幕,手术视野开阔,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手术的所有细节。”王建宁回忆道,而多年前自己还是学生时,主刀医生只能通过目镜做手术,“老师只能选在手术安全的时候,让我们轮流通过目镜看一眼。”
  随着微创手术的普及,王建宁借来一台腹腔镜手术模拟器放在科室,供学生在值班时练习,“要反复练上一年左右,才能真正在患者身上操作。”
  肾脏移植是王建宁的主攻方向。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肾移植手术时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输尿管的吻合技术,王建宁经常带着学生在实验室用小白鼠反复练习。
  小白鼠的个头很小,其肾脏动、静脉血管十分纤细,比人体血管要细十几倍,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完成操作。“如果小白鼠的血管和输尿管能缝合得非常好,那再缝合人体血管的时候,就会感觉轻松自如了。”王建宁说道。
手术图谱记无可记
才算真正掌握了技术

  “要珍惜学习的机会,每次参与手术都要争取达到‘以一顶十’的效果。”王建宁常常跟学生这样说。为此,王建宁要求学生在术前要观看同类手术的视频,术中站在主刀者的位置思考,术后回看录像并画出手术图谱。
  这也是当年王建宁养成的习惯,从他开始接触微创手术至今,每台手术都有录像,每次做完手术,王建宁总会抽时间回看一遍手术录像,“经常能发现一些有待进一步改善的细节,这在手术时是体会不到的。”如今,无论是进修医生还是研究生,都可以随时拷贝这些手术录像,以便观摩学习。
  在王建宁看来,外科医生的悟性,全在于勤奋和思考,并没有其他捷径。“当手术图谱越画越简单,每台手术的笔记越来越少,一直到记无可记时,这台手术才算真正掌握了。”
与学生做朋友
上了手术台要求严格

  在手术台下,王建宁和学生的关系既是师生,也是朋友。他希望学生多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他才知道如何帮助他们。
  不过,只要上了手术台,王建宁就会收起平日的随和。如果发现学生没有按要求预习手术方案,不熟悉手术步骤,便会严肃批评。“医疗容不得我们出错。”王建宁表示,正是当年老师的严格要求让他养成了很多受益终生的习惯。
  读研究生期间,王建宁作为助手,辅助老师进行一台肾切除手术,负责摆病人手术体位、铺手术巾。当时还没有手术标识制度,铺了手术巾,意味着确定了手术位置。
  正当手术刀即将划开患者皮肤时,老师突然表情极其严肃地看向作为手术助手的王建宁,问道:“手术确定是在这一侧吗?”短短几秒钟时间,王建宁的手术衣已经被冷汗湿透,大脑中迅速回忆病历资料,同时又看了CT片,确认后才敢坚定地说:“就是这侧。”
  这时,老师才笑着说:“就是让你长个记性,术前必须百分之百确认手术部位才行。”
  “肾脏作为人体左右对称的器官,一旦手术部位弄错,后果不堪设想。”王建宁表示,从那以后,每次手术前他都忘不了确认手术部位,至今,他也经常会用这个办法再“吓唬”自己的学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