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第十二中学——
格桑花开,幸福到来
2019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汪泷 
通讯员 冯秀丽
  在济宁东部城区,环抱在高楼林立之间的济宁市第十二中学,可以说是一个“别样”的存在。不高的教学楼组成一座现代的“四合院”,楼内楼外种满了郁郁葱葱的绿植,让步入这里的人仿佛时空穿越一般,在繁杂的都市中找寻到难得的宁静。也正是在这种令人心神向往的世界里,这所已经年过半百的学校,正以年轻、向上的劲头,大步向前!
教师大讲堂让好经验得到分享
  “一所学校的口碑如何,关键就是要看这所学校的教师队伍如何。”济宁市第十二中学校长尹堂告诉记者。所以,近年来,学校精心打造一支有责任意识,有博爱胸怀,有精湛技艺,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树立起了“管理严、校风正、学风浓、教风好、质量高”的管理思路。
  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2018年,学校注重“以研促教 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组织了“对文本的思考与剖析”等专题校本教研活动,各学科教研组长精心组织活动,老师们从教学实际出发积极阐述对文本的解读,不仅眼中有文本,而且心中有学生,既紧扣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新上岗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校还开展了“结对帮扶”“推门听课”活动,“旨在提高课堂效率、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副校长渠成也介绍说。
  而在十二中所有教职工看来,每学期最令他们期待的就是学校组织开展的“教师大讲堂”。渠成告诉记者,“大讲堂”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不仅会组织学校的骨干教师与大家分享教学经验,而且学校还聘请校外的教育专家进行授课。“去年第一次‘大讲堂’,就是三位年级组长和两位骨干教师分享了‘教师如何提高备课技能’。”渠成说,“‘大讲堂’给予了青年教师最快的学习提升路径,许多好的教学经验,他们立马就能用上。”
  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十二中师生。本报见习记者 栾阳 摄
德育实践活动改变师生精神面貌
创新教学活动让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018年,尹堂提出了“我在哪里,十二中就在哪里;我怎么样,十二中便怎么样”的口号。这句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让学校的老师们找到了归属感和荣誉感,尹堂说:“当老师们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那么我相信就像格桑花开一样,美好的时光一定会来。”
  以此为契机,学校创新性的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渠成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学校上线了“周周清”工程,“每两周进行一轮,利用晨读前的20分钟时间对全校学生进行小检测,结束之后老师要根据检测中发现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如今,已经步入正轨的“周周清”涵盖了所有的科目。
  为了让各学科有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学校将每节课由45分钟调整为40分钟,上午增设25分钟数学小自习,下午增设50分钟的大自习,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同时为加强自习课管理,每班设副班主任一职,保证了班级管理的无缝隙。
  一系列的教学实践,让学校的老师们对自己的学生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教师团队也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渠成介绍说:“具体来说就是针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辅导和布置作业,“基础好的学生,作业可能就难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业就相对容易些,能够更好的帮他们打基础。”
  “通过教学细节上的创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渐渐也能找回学习的自信,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在渐渐缩小,”尹堂说,“所以在去年的中考中,学校在高分和过线人数上实现双突破。”
  如今,再走进十二中的校园,最惹眼的不再只是学校里那郁郁葱葱的绿植。经过这一年多的狠抓实干,这所学校所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全体师生们良好的精神面貌,老师们上课有干劲,学生们学习有冲劲,这所已经50岁的学校,正散发出不一样的年轻劲儿。
  “这些转变,也离不开学校近年来大力实施的学校德育工作。”副校长史晓慧自信的说。学校树立的深化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以及坚持“办一流基础教育强校,让每一个从十二中走出去的人,都拥有终身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办学目标,都对学校精神面貌的改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围绕办学目标,学校广泛开展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德育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德育新模式、新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共同开展学生思想品德、安全守纪教育;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走好路、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操、说好话、做好人”意识。
  同时,学校不断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与此同时,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班主任工作论坛、教师大讲堂交流治班经验和工作困惑,将班主任交流和培训学习相结合,提升班主任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史晓慧告诉记者,学校还不断提高学科德育渗透功能,充分发挥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教育相统一,灵活随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理想与信念,进而转化为发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期待全校师生聆听花开的声音
  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本报见习记者 栾阳 摄
  整洁美丽的十二中校园。本报见习记者 栾阳 摄
  尹堂时常用“格桑花”来比喻学校、比喻师生。在藏族文化中寓意为“美好幸福时光”的格桑花,恰恰寄托了尹堂对学校、对学生的美好希冀,所以他经常会说:“格桑花开的那天,就是我们的幸福到来的时候。”
  在日常教育教学的交流当中,尹堂经常会给老师们强调:“我们今天努力的一切,是为了让十二中的孩子们受益终生。”所以,学校把“未来始于现在”定为校训,而在日常教学、管理当中,也无时无刻不在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尹堂说,学校正努力打造文明校园的新形象,“为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年来,学校开展了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并且举办艺术节和其他各类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参与、能合作、敢争先的精神品质。同时,做好学生队伍的培训工作,继续推进志愿者团队工作的开展,培养“奉献、互助、合作”的社会精神。
  在2018届中考送行典礼上,尹堂曾对全校师生说:“我相信,只要我们坚信自己,不放弃不抛弃,我们一定能够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站上我们向往的舞台。越努力越幸运,越奋斗越幸福。格桑花开,幸福到来。我期待着你们能够聆听花开的声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