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露重秋更浓
2019年10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新
  诗意的白露时节渐行渐远,寒凉的威慑日益加剧,寒露悄然间来临了。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它的到来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冬天的脚步声已隐约传来。古人根据寒露时节的典型物候特征将它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寒露时节鸿雁列队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此时菊花也已普遍盛开了。
  寒露时节,露珠寒光四射,草木凋零,萧瑟寒冷的秋风难免让人产生孤独寂寥之感,常常引发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绪。宋玉的《九辩》叹息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池上》诗云:“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描写了诗人在寒露时节独立池边,眼见风凉露寒、花败荷残、一片寥落景象,心中不免生出留恋、彷徨、悲凉的复杂心绪。唐代诗人李郢的《早发》:“野店星河在,行人道路长。孤灯怜宿处,斜月厌新装。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清秋无限恨,残菊过重阳。”描写了诗人出行,孤苦清冷中产生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就连听到的虫声也能让他联想到家乡。而诗人孟郊在寒露时节与好友韩愈等离别,于是写出的诗格外沉重和悲凉,“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远游起重恨,送人念先归。”
  向来以恬淡高远著称的诗人韦应物在寒露时节罢官归田,心中多少感到有些不平,于是写下了《授衣还田里》:“公门悬甲令,浣濯遂其私。晨起怀怆恨,野田寒露时。气收天地广,风凄草木衰。”在这授衣的九月、风凄草衰的寒露时节,诗人表达了自己归田时心中的“怆恨”。“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人心与自然同气相感,凄凄寒露,万物凋零,因此而悲,其实是推物及人之自悲而已。
  寒露时分,天地苍茫,黄叶飘零,明媚光景早已阑珊,呈现一派悲凉之气,但是晴空如洗,秋风飒爽。诗人张九龄的“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描写了寒露时节秋高气爽,远山均可清晰地望见,寒露的那种清洁、透明之感跃然纸上。而王昌龄的《斋心》诗云:“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胧。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他认为寒露时节颇有五光十色的风采,也能折射出缤纷秋景。因此,秋日里也是随处都有美景,只是人们常常被诗人们悲秋的忧伤情绪所感染,从而忽略了秋景的清丽与寂静之美。诗人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暮江吟》则把寒露时节日暮时分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拍案叫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静谧的残阳余晖温柔地流溢到江面上,晚霞似红牡丹,绮丽的色彩被波光粼粼的江水隔成了一半碧绿,一半金红。夜晚,月光的清辉婆娑满地,弯成一把弓箭形状挂在寂静的黑夜苍穹中,而叶子上的露珠更宛如一颗颗珍珠晶莹剔透。一幅静寂、幽美的画面缓缓地展现出来,美好情分全都融入诗中。难怪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如此赞誉:“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
  萧瑟的寒露时节,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已成往事,凉凉的秋风吹黄了绿叶,也吹开了农民脸上的笑容,丰收之喜不经意间已攀上了农人们的脸庞。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说:“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农谚云“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农历九月是田园农人最忙碌的时候,秋收、秋种、秋管已是寒露时节的主旋律。正所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寒露的到来意味着许多农事需加紧进行。田地里金黄的玉米、饱满的大豆、沉甸甸的稻谷让农民们的脚步更加忙碌,颗粒归仓后的喜悦尚未好好享受,又争分夺秒地开始了下一轮的耕作。人们在耕种与收获的轮回中,感受着生命的力量,也寄托着生活的希望。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寒露是凉爽走向寒冷的转折点,成熟丰美的秋天走向结束,冬天的脚步声已隐隐约约传来,愈来愈清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