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遥远的她》挑战阿尔茨海默症题材
以亲情为矛,对付生活之盾
2019年10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这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如果两个人本来相爱,但因为一个人患了阿尔茨海默症,逐渐失忆、失语、迷路,慢慢变成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这种距离感是不是更让人伤感和绝望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黄体军

提醒年轻人
多关爱父母亲人

  10月20日和21日连续两晚,由青岛市话剧院创排的话剧《遥远的她》在济南百花剧院演出,剧中讲述了一对夫妻,在妻子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后,丈夫以爱和亲情守护妻子,并努力帮她修复记忆的感人故事。整部剧充满温馨温情温暖的基调,感动了在场所有观众。
  回顾一下《遥远的她》的剧情:陈雅琦和罗子敬是一对恩爱夫妻,他们曾共同度过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陈雅琦是一位上进、要强、事业有成的学者。但在61岁那年,她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变故。她偶然发现自己出现间断性记忆障碍,自己很熟悉的一个学生的名字半天都想不起来。丈夫陪她看医生,确认她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她的思想,她的感情,她的记忆,慢慢离她而去,这对恩爱夫妻相互之间也逐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一现实变故,让夫妻两个都难以接受并为之痛苦。怎么办?
  丈夫选择的是不离不弃,用爱和亲情陪伴妻子,他像个热恋的年轻人一样一遍遍向妻子大声表白: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在!他想尽各种办法帮妻子修复记忆,当妻子偶尔恢复记忆时,他们一起背诵年轻时背过的泰戈尔的诗,还有他们年轻时读过的《悲惨世界》。他们甚至一起盘算着,回他们当知青时插过队的养马岛去看一看……
  本剧导演、青岛市话剧院的80后导演张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这是一部向父辈的致敬之作”。“作为一个80后,我们的父母都在慢慢变老,爷爷奶奶那一辈也早就老了,这个戏可以较早提醒大家关注老年人,关注健康,尤其是科学地关注和了解像阿尔茨海默这类的病症,也带有一点想科普的意思吧。”
  人不生病时可能觉得自己很强大,甚至无所不能,一旦生了病,才感到生命的脆弱和自己的弱小,这时亲情可能成为我们人生最大的支撑,成为我们对付生活之盾的最利的矛。张鹏说,他想传达给观众的正是亲情的重要性。“首先人生中陪伴自己最长久的就是爱人,爱人是我们一生的伴侣;其次要关爱自己的爱人、亲人,尤其是父母。我设计的儿子女儿都不在家就是想表达这层意思,大部分人有儿有女,可老了以后儿女都不在身边,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陪伴父母,我也想用戏剧提醒一下年轻人多关爱自己的父母亲人!”
关注阿尔茨海默症
不仅是题材的挑战

  在当代戏剧舞台上,鲜见关注阿尔茨海默症题材的戏剧,《遥远的她》搬上舞台不仅仅是题材的挑战,而且由于演员都非常年轻,平均年龄只有35岁,要演出某种年代感和年龄感,自然也是一个挑战。
  剧中挑战性最大的角色无疑是陈雅琦。一个60多岁的患了阿尔茨海默症的女高知怎么演?陈雅琦的扮演者、39岁的青年演员张莉莉告诉记者,陈雅琦这个角色代表了现代社会中很多即将步入老年、却又不肯服老的人。“这样一个高知分子,一直生活在社会的高端,被人们追捧和仰视,她最不愿意承认的就是自己不行了,更别说是要给别人添麻烦了,所以我觉得整部剧就是展现了陈雅琦跟自身作斗争的一个过程,直到最后她完全沦陷,看似很悲惨,但由于家人的努力和陪伴,等待她的又是全新的另一种生活。”
  张鹏表示,将《遥远的她》搬上舞台非常不容易,因为剧中的故事和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在这个过程里,他询问走访了很多那个年龄段的长辈,多次去医院询问医生,还查阅了大量资料,当然收获也是巨大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我对父辈的精神财富和人生信仰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油然而生了更多的敬畏之心。”
  此剧在主题挖掘上还有哪些需要深入的地方?阿尔茨海默症还有哪些真实的症状,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真实的历史和艺术表现之间如何平衡?这是我观剧之后思考的几个问题。
  张鹏表示,此后将会根据观众和专家的意见,对此剧作进一步打磨和提升。相信《遥远的她》会走得更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