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你的优秀 更需要你的温度
2019年12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家,是一个人最大的牵挂。前些日子,“北大博士后出国深造20年杳无音讯,常州病危老母亲盼见儿子最后一面”的新闻受到广泛关注,热心的网友帮这位老人转发寻找,很快就有了消息,博士后被找到,但他转告媒体不要再找他,称“清官难断家务事”。众人哗然。博士后与家人之间有着怎样的瓜葛,旁人不得而知,但这件事直戳我们的痛点,引我们反思:智商、情商、爱商,到底哪个更重要?
  曾经使我悲伤过的一切
也是我最热爱过的一切

  “你喜欢吃巧克力吗?”
  “喜欢。”
  “可是,我的爸爸是牙医,一颗糖和巧克力也不让我吃。”
  这是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一段小故事,童年的旺卡先生因此留下了一辈子的心理阴影,长大后,他孤身一人,永远地离开了家,离开了父亲,一手打造了一座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厂。
  很显然,借着荒诞的童话故事,我们看到的是,家庭教育这把双刃剑带来的荣耀和伤害。
  一切,还是要回到源头。
  在一个小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所有的教育,就已经开始了。
  我清楚地记得,去参加朋友的小baby抓周,她给宝宝准备了书、手机、玛瑙手链、算盘、苹果、香葱、玩具,寓意都很吉祥。但是孩子爸爸让把书拿走,说,“不要做书呆子,以后会挣钱就好!”然后,得意洋洋地拿出几张百元大钞,吸引小宝宝去抓。
  生命之初,所有人都洁白如纸,是父母以爱的名义,给我们的人生画上了或笔直,或弯曲,或晦暗,或明亮的一笔。这是拭擦不掉的生命底色。
  另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是这几天发生的。凌晨三点,上海一位爸爸因为孩子不写作业,一怒之下,把孩子丢到了火车站!走前还留个碗让孩子讨饭!消息一出,网友一片哗然!一众家长调侃说,这是做了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只怕已经在孩子的心底,烙下了再也抹不掉的伤痕。
  大概就是这样,日积月累,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件,经过时间的发酵,终于暗潮汹涌。
  “北大失联博士后”事件,真的很奇葩吗?褪去北大的光环,我们每天在新闻里,在我们刚刚脱离的农村老家,其实,每一天都在上演这样锥心的亲情之殇。
  为了读书,为了挣钱,为了生存,为了功成名就,太多的子女,争先恐后,扑腾着飞离了父母筑成的巢。
  有的孩子,无论飞越千山万水,都一定要回家,浩浩荡荡的春运大军,一定有他们的身影;也有的子女,气势凌厉,一转身,就是永别,将年迈的父母永远遗留在身后。
  我其实很害怕看到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没有子女陪伴,到了冬天,寒夜漫漫,他们颤抖的双手,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熄灭那唯一伴随他们的一豆灯光?
  只不过,他们的故事,太普遍了,太普通了,不被提及。
  可是,每一次回老家,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我们真的能无动于衷吗?
  做父母的,再愚昧,也一定会竭尽所能,供养孩子,走上一条荣耀之路,这是所有为人父母的,都心甘情愿的选择,然而,世间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从来都不仅仅只是简简单单的供养关系啊!
  《奇葩说》里那位我们最喜爱的哈佛学霸詹青云说,“那曾经使我悲伤过的一切,也是我最热爱过的一切。”深以为然。
  但是,父母,子女,既是因,也是果。你教会他,金钱是唯一,功成名就是所有,又怎么能奢求在岌岌可危的时刻,让他回归亲情?
我不要你觉得
我要我觉得

  今年最火爆的综艺节目《奇葩说》里,有一位叫许吉如的选手,刚出现时,真是叫我们羡慕嫉妒没有恨啊,她是吃了奥林匹斯山众神的金苹果吗?年轻,美貌,还是哈佛学霸,还舌灿莲花。
  连著名的人生导师罗振宇,都不惜当着满屏的观众,把心偏到胳肢窝,说,“《奇葩说》缺不了许吉如!”可是,这个哈佛学霸,一双美丽的眼睛却只看得见功利,她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说,“感情账算不清,但钱是我们唯一能算清的东西!”说,“吃shi也要吃巧克力味的!”恶心了一大批粉丝。
  又是前面的罗导,许吉如被淘汰,他不惜把自己队员的救命符,拿出来大方地送给她,看似慷慨,却毫无底线。最终,许吉如被淘汰,救命符浪费,罗振宇招黑,三败俱伤。
  有网友说,“罗振宇是我职场生涯里最最最最讨厌的上司的类型。”并附言,“已卸载得到表示我的诚意。”
  还有网友说,“罗振宇集合了几乎所有中年男人可恶的样貌:油腻、自大、虚伪、道貌岸然,没有担当……”
  骂得又狠,又准。
  最近,新鲜出炉的2019年十大流行语,“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几乎活脱脱是他们的语录。但是,对不起,吃瓜观众不买账。
  另一位《奇葩说》辩手李诞,在“救画”还是“救猫”的辩论里,恰恰用另外一句话,打动了太多人的心,他说:“正是一些为了宏伟的事业,为了一些远大的目标,去不计后果牺牲别人的人,频频地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私利面前,无视队友,藐视下属,牺牲团队整体利益,这些,已经够恶劣了;那么,置病榻之上,病危的老母亲于不顾,就不难想象,会招致多大的骂名了。
  这里,我不想以个案去抨击任何一个人,但是,当我们面临人生的各种选择,是否可以谦逊地思考一下,那些渺小、弱小、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也有尊严、有感情、有羞耻心。那些愚昧的、病弱的、无依无靠的老母亲老父亲,他们也曾是你最初的依靠和深爱的人?
  在我们心安理得接受鲜花和掌声、荣耀和成就的时候,也一定要记得,世间万事万物,最终都是要遵守心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得到的越多,所承载的责任也就越大。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讲,他获奖的那天早晨,他给妈妈打电话,他以为老太太会很高兴,结果,她说的是:“这是好消息,不过我想知道,你下次什么时候来看我?”
  看,世间的情感,都是相通的。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是永远有温度的一句话。
  平等,忠诚,相互的尊重,同理心,悲悯心,这也是高情商者不会触碰的底线。
  你觉得呢?
我们的孩子要有3个Q
EQ、IQ、LQ

  现状,却并不乐观。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总督导徐凯文曾指出,“北大有30%的学生有‘空心病’——缺乏价值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王永强是他们中的一分子,谁也不能预测会不会有下一个王永强。可是,我们真的不想看到下一个王永强。
  电影《无问西东》里,西南联大学生沈光耀在舍身救国之前,受训的飞行员教官说了这样一句话,让我们为之动容,“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优秀的人,缺的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的人。”
  这句话拿到今天,依然掷地有声,熠熠生辉。
  朱棣文说,“我的一生,得到的多于我付出的,所以,我要回报社会。”他也呼吁莘莘学子,“希望你们成功,也希望你们保护和拯救我们这个星球,为了你们的孩子,以及未来所有的孩子。”
  是的,好的教育,不只是对孩子,也是对我们为人父母者最终极的救赎。
  也是在近日,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教育论坛上,来自全球的政府决策者和著名学者,就全球教育的未来,展开了深入的对话。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受邀作了主题演讲,他说,“今天的教育要去哪里,我们的孩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们今天聚在一起要思考的。”
  马云曾说过,“我从来没碰过钱,我对钱没有兴趣”,虽然拉了不少仇恨,但说到教育,这位赫赫有名的马老师,我们不服不行。
  马老师说:“我们的孩子要有3个Q。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让孩子love learning,更要教会他们learn to love。你要成功,要有EQ;你不想很快失败,就要有IQ。但是如果你要得到尊重,你要有LQ爱商,LQ是从心灵来的,不是大脑,大脑可以被机器取代,但心灵永远不会,因为机器有芯片,而人类有心灵,这是智慧和爱的来源。”
  失联北大博士后事件,罗振宇、许吉如跌落神坛,都是智力教育下,情商爱商缺失的极致后果,到现在,仍然有千千万万的家长前赴后继,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投资,在大环境裹挟下,我无意对大家的教育说三道四。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家长,我们的孩子也并不完美。
  但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情商和爱商这两课,是时候该补上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