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关羽,芙蓉街上并驾齐驱
2020年01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振声   
  
  中国向有“庙市合一”“前市后庙”的街市格局,如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苏州的观前街等,无一不是如此。芙蓉街是济南一条商贾云集、车马辐辏的商业老街,庙是自然少不了的,但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条长不足500米,宽仅有4米多的狭窄街道上,早年竟依次排列着尼姑庵、龙神庙、关帝庙、文庙四座庙宇。这在其他地方十分鲜见,故而成为了芙蓉街的一大特色。
  尽管中国庙多神多,但在众多神庙中以真人面孔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环、封为至高无上的神圣而顶礼膜拜者,却只有“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可见他们对华夏文化的影响及在百姓心目中的位置。不过同居一地的文武圣庙,大多各自为政独尊一方,并驾齐驱在一条街上,且由泉水牵手连接在一起、共同为百姓祈福保一方平安的,大概只有济南的芙蓉街。
  沿着黑白妮俩姊妹当年去明湖居说书时常走的芙蓉街向北约二百米,右侧那座绿瓦灰墙、翘檐卷棚、砖镂石刻、雕梁画栋的精美建筑,就是供奉武圣的关帝庙。此庙建于元洪武年间,“文革”中挪作他用,2009年一位从小在芙蓉街长大、现在国外定居的郭先生出资重修,使这座具有近700年历史的庙宇重现了当年辉煌。
  庙的名气很大,不仅因为外观精美,更因为它的独特内涵,与其他同类庙宇相比,它在好多方面称得上独一无二。比如它的大门,没有巍然高耸的门楼,没有朱砂烫金的门板,也没有高大威猛的石狮把守,人们见到的只是庄户人家那种普普通通的宅门。这让许多人感到费解,有文史专家甚至专门考究,结果无功而返。我是这么想的,济南是一座平民城市,关公是一位平民英雄,平民英雄回到平民中间必然体现出平民色彩:让普通百姓进出自如,就像踏进自家的大门。一孔之见,不知算不算是答案。
  罕见的还有庭院内的一块“考棚碑”,是康熙五十九(1720)年立的,刻着学子应试应遵守的规则。考规不立在贡院而立在武庙,亦让世人闻所未闻。不过这个问题济南人都知道答案,原来关帝庙再往前就是文庙,文庙左侧则是贡院,每每乡试之前考生们都要来此祭孔拜羽以求好运,关公是举世公认的道德楷模,把考规立在这里,是想用道德的力量约束考生们不去作弊。你看芙蓉街的人有多聪明,这么好的创意一般人想不出来。
  令其他庙宇羡慕不已的,是该庙还有三眼名泉,其中的两眼至今喷涌,清澈鲜活。创意多如泉涌的芙蓉街人用一条水渠把清泉引进了文庙,从此让文武二圣彼此牵手,连上了因缘。水渠就挖在芙蓉街上,名曰“梯云溪”;溪上建一小桥,名曰“青云桥”;桥头搭一牌坊,书曰“腾蛟起凤”。学子们跨溪过桥沿街前行,寓意着踏梯登天平步青云,腾飞的蛟龙即将起航!如今明溪虽已改为暗渠,但中考、高考的孩子们在考试之前还是愿意来这里走走,说是寓意不老,他们喜欢。
  从关帝庙往北走到尽头,就是文庙了。济南人忠厚儒雅尊师重教,文庙是他们祭孔读经拜师求学的圣地。这座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的古老建筑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全国现存文庙中除山东曲阜、江西萍乡、南京六合、江苏苏州四座孔(文)庙之外,就数它年代久远。济南文庙曾于元末倾塌,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清代亦有过多次修整。建国后文庙变身小学,许多建筑被拆被毁。幸运的是它赶上了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好时候,2005年济南市政府拨巨款对其大修,修复后的文庙高雅庄重,气势恢宏。重新开放后曾举办过“祭孔大典”“文庙讲堂”“成人礼”“开笔礼”“新年祈福会”“中华经典文化诵读”等多项公益文化活动,让这座千年圣庙恢复了功能,获得了新生,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高地。
  那天我沿着文庙主轴线由南向北缓行,依次见到大成门、中规中矩亭、棂星门、泮池、屏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环碧亭、尊经阁等修复后的建筑,一切依典用典、依制定制,修旧如旧,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在两个半圆相对的曲水泮池,我见到了从关帝庙流出来的那股清泉。虽然经过了芙蓉街的繁华闹市,却守身如玉,一尘不染,它静静地流进池中,腼腆的像个修女。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女孩手捧《论语》,依栏咏读,白衣素裙,一脸阳光,暖阳把她倒映在池中,像泉水一样清爽。女孩的声音很脆很甜,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字符落进泮池被清泉接住,打着旋儿流进了大明湖。
  好美丽的芙蓉街哟,好灵气的清泉水!带着关圣人的诚信,受过孔圣人的洗礼,在如诗如画的泉城,盛开成一朵莲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