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小村庄留下众多红色文化
2020年01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竹林村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移民而形成的。”东明县长兴集乡竹林村村委会副主任刘湘泉说,历史上,竹林村农田广阔,村子被竹子林所环绕,景色宜人,后来黄河改道山东后,老村淹没进了河道里,往东迁移后,形成了现在的竹林村。
  黄河改道后,竹林村守着渡口,一下子成了十里八乡的交通要地。战争年代,竹林村一度成为周边抗日斗争和地下斗争的中心,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抗战初期,竹林村隶属于长垣县。”刘湘泉介绍,1938年冬季,为配合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八路军冀鲁豫支队第三大队,在大队长鲍启祥和政治委员刘汉生的率领下,首次进入竹林村一带开展武装活动。
  1939年1月,中共直南特委决定建立中共长垣县委,调任陈平负责筹备工作。2月,中共长垣县工作委员会成立,陈平任书记,县工委对外称抗日工作队,当时,驻地就在竹林村。
  长垣县工委成立后,联合社会各阶层群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做通了国民党长垣县县长毛迪亚的工作,由县政府拨出粮款,举办长垣县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陈平负责训练工作,在举办的两期学员班400余人中发展共产党员130余人,为我党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九龙 崔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