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曰春
一看小白脸……康钦海到嘴边的话戛然而止,再次投来挑剔的目光。这很容易叫人浮想联翩,比如余下的那半句:一肚子坏心眼。
李奇心想,发肤受之父母,天生这么个肤色,又能怨谁?他敢怒不敢言,毕竟还得仰仗人家。
康钦海常来厂里转悠,每回却都是扮高冷,要么一言不发,要么吹毛求疵,说能搞懂二维码就中,四维生态纯属吹牛扯淡。
李奇百思不解的是,康钦海是区农业农村局推荐的高级农艺师,绝对是业务方面的大拿,居然念叨不打农药、不施肥就种不好番茄这种话。这与团队定下的目标南辕北辙。
没错,他们要在黄店镇打造植物工厂,首先要攻克的难题是消灭农药化肥残留。问题是四人并非科班出身,对管理蔬菜大棚两眼一抹黑。
其间有个小插曲。得知王博在乡下折腾大棚,二老恼羞成怒,说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却又回到农村,把书念到了狗肚子里。想想也是,他们原本在各自的岗位上风生水起,如今这差事的确叫人匪夷所思。
王博只好跟家人解释,天下父母最心疼的是儿女,起码要让孩子以后吃上安全的农产品。那会儿小两口正在备孕。
在人们众说纷纭,笑话他们过于理想主义时。爱好体育的田庆升老成持重,说嘴巴长在别人身上,咱摸着石头过河,刘翔再牛,也不是一出娘胎就会跨栏。
大棚产业在镇上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四人便走进田间地头,向菜农讨教病虫害防范技术。生来外向的邵国超发挥了大作用,光那些录音就害得手机内存告急。
这是去年春上的事情。当时人们不约而同地告诫他们,不能想一出是一出,都说听人劝吃饱饭,生怕投资打水漂的他们心里越来越没底。
7月份,占地100亩的一期大棚投入使用。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康钦海又来指手画脚,嘲笑他们眼高手低。李奇当时脸色难看,红了又绿、绿了又红,末了憋得像个紫茄子。
团队决定绕过倚老卖老的康钦海。万万没料到,请神容易送神难,用李奇的话来讲,老康同志像块狗皮膏药,撵都撵不走。谢天谢地,康钦海没再冷嘲热讽,大棚建好之后比谁都上心,先是令他们高温闷棚,又联系厂家备货,为他们提供黄板和蓝板。这也不难理解,前者是借助高温杀死虫卵,而后者则是“色诱”白粉虱、蓟马之类的害虫,实现物理防虫的目的。李奇猛然意识到,之前或许误会了康钦海。
9月15日,他们在棚里植下了希望。如愿以偿,头一茬番茄喜获丰收,这令团队颇有成就感。让李奇倍感无奈的是,康钦海又来泼冷水。
龙年春节过后,李奇应邀去局里开会,发觉自己眼界还不够开阔。局领导在会上讲了很多,其中一句让他思绪难平:以定陶为中心,方圆200公里内有1.2亿人口。听话听音。单从效益来论,这意味着未来大有可为;若是从保障民生来说,提高产量和质量更是迫在眉睫。毫无疑问,李奇等人还有很多目标尚未实现,譬如申请绿色产品认证,再比如推进二期大棚的建设。
四人起早贪黑,最先爆发家庭战争的是王博。有邻居说他成天不顾家,八成是外边有了人。架不住总有人搬弄是非,致使怀上宝宝的妻子疑神疑鬼。其他三人也同病相怜,回到家里倒头就睡,啥家务活也不沾手,甩手掌柜的做派势必引发矛盾。莫名其妙的是,家属们只闹了几天,随之偃旗息鼓。
正所谓家和万事兴,有了家人的支持,团队成员可以心无旁骛。时间不等人,他们紧锣密鼓地筹备占地130亩的二期大棚建设。
巧的是,局里计划推行“菌菜轮作”模式,苦于缺少实践基础。想到200公里与1.2亿,他们主动请缨,将试验点设在了一期大棚里。
此时因番茄口感好,上市的“番盛美”打响了品牌,可谓供不应求。康钦海似乎故意作对,又来挖苦他们不务正业。李奇等人哭笑不得,合着真是门缝里看人,太不把他们当盘菜了。事实上,这模式简单明了,无非是解决夏天大棚温度过高无法种植蔬菜,用食用菌来增加菜农一季的收入。在他们的理念中,别说国企理应有所担当,哪怕是个人项目也得识大局。
那当口,黄店玫瑰开得正艳,李奇触景生情,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得,磨刀不误砍柴工,反正二期是7月才开工,到时候用事实堵住康钦海的嘴。
毫无疑问,经农业专家反复论证的模式是无懈可击的,只不过局领导不想喊口号,故而按部就班地搞试验。他们成功了,翔实的数据摆在眼前,可以在全区推广。李奇很想去找康钦海说道说道,怎奈他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
眨眼到了年底,二期大棚的番茄开花结果,一切都欣欣向荣。喜事连连,王博的女儿也出生了,这天他招呼大家喝满月酒,并将康钦海敬为座上宾。
康钦海破天荒地换上笑脸,指着李奇说,不中,你这张脸晒得黢黑,会变脸哩,倒像咱镇上的名片。
李奇恍然大悟,敢情康钦海用心良苦,晓得年轻人不服输,故意使了激将法。李奇心里乐上了,因为黄店的特产是“一红一绿”,红的是玫瑰,绿的是蔬菜,“名片”一说是对自己的最高褒奖。
事已至此,就不卖关子了。之前家属们为什么会变脸,原因其实您早就猜到了——对,老康是说客。
(本文作者系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