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桑海波
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老工业基地淄博市在转方式调结构中依靠“双轮驱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化工助剂、高技术陶瓷、新型耐火材料等新兴产业,成为全国首个“新材料名都”。工业发展的同时,淄博把环境保护看作“命门”,昔日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如今已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环境好了,文化登台,淄博又打起了文化旅游产业的主意。
先要做减法,才能做加法,否则寸步难行
“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出资100万两白银在博山建了琉璃厂”、“德国汉诺威市藏有1897年测绘的淄博地图”、“美国一家公司总部的英文地图上,山东只有两个地标:青岛和八陡(博山一个以煤炭工业为主的乡镇)”……
在淄博采访时,淄博市委书记刘慧晏举了若干例子,来证明淄博工业历史之悠久。“淄博依托资源发展起来,100多年来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现在资源枯竭了,对淄博来说,转调成为了最大的课题。”
“在转调的过程中,淄博首先要做减法,然后才能做加法,否则寸步难行。”刘慧晏介绍,淄博加快了关停污染重、能耗高的生产企业的步伐,一百四五十家煤炭企业如今只剩十几家,此外,淄博还把47条水泥生产线、13家水泥厂迁出市区,水泥产量由2400万吨压缩到1800万吨……
做好“减法”的同时,淄博市也在做“加法”,加快了由主要依靠传统工业发展为主向依靠“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十新兴产业规模化”转变,把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作为培植壮大工业经济的重要途径,同时,努力打造“新材料名都”。
碳酸钙是淄博的传统老工业产品,记者在山东淄博嘉泽纳米材料有限公司看到,原料还是石灰石,但最终产品却升级为应用范围更广的纳米碳酸钙,价格比普通碳酸钙贵出十余倍。由于工艺、技术发生了质变,所有二氧化碳全部回收利用,已见不到以往的滚滚烟尘。
采访期间,淄博市委宣传部的同志自豪地介绍,在世博会山东馆日展出的5件高科技产品中,一件是淄博的新型陶瓷,另一件是淄博东岳集团生产的离子膜。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告诉记者,在新能源领域,2009年下线的全氟离子膜,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30多年的技术垄断,现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截至今年上半年,淄博市新材料产业企业新增24家,达到557家。第九届中国新材料技术论坛9月6日在淄博举行,淄博市委书记刘慧晏接过了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授予的“新材料名都”牌匾,作为全国第一个“新材料名都”,淄博已是实至名归。
延续陶瓷根脉,打造“当代国窑”
“陶瓷是淄博的一张名片,虽然它只占淄博市工业产值的小部分,但是传统工业不能丢,我们提出来要把陶瓷打造成‘当代国窑’。”座谈时,淄博市委书记刘慧晏端起桌上的陶瓷茶杯向记者介绍。
淄博是全国重点陶瓷产区,被誉为“北方瓷都”。多种高档日用陶瓷进入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跻身国家用瓷行列,艺术陶瓷常常被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国内陶瓷行业受到强烈冲击,外销订单大面积萎缩,南方某知名陶瓷产区一度有1/3的陶瓷企业破产倒闭,淄博陶瓷却逆势崛起,凭借品牌与创新优势,成为危机中高高飘扬的产业旗帜。如今,淄博陶瓷已形成了日用陶瓷、高技术陶瓷、建筑陶瓷、卫浴陶瓷等各具优势的产业集群。
“淄博陶瓷之所以能在危机中逆势崛起,与打造‘淄博陶瓷·当代国窑’这一目标的提出及陶瓷产业形成的地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山东省陶瓷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韩克新认为,一方面它使淄博陶瓷的根脉延续下去,另一方面,促使淄博陶瓷产业进一步提升。
就在记者到淄博采访的不久前,第十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刚刚召开,展会吸引了1500余家企业参展,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国内近百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专家进行了科技成果交流与洽谈,“淄博陶瓷·当代国窑”这一品牌正在不断推广开来。
环境好了,文化登台唱戏
“以往,淄博给人的印象就是工业污染严重,到处是废气、粉尘,充满了酸臭味、工业异味。”刘慧晏说,因粉尘污染太严重,过去的淄博人很少穿白衬衣,不到半天就脏了,每天回到家走一走,地上立刻一串脚印。这种情况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无异于空谈。
“现在环境整治好了,该轮到文化登台唱戏了。”刘慧晏说,淄博虽然是一个老工业城市,但是它的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文化产业在淄博未来的发展中将大放异彩。
“按照地理位置从南至北,沂源有山东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又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博山有悠久的陶瓷文化,还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淄川有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还有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临淄是齐国古都,足球的发源地;周村有旱码头……”刘慧晏说起淄博的文化旅游资源如数家珍。
围绕打造“文化淄博”的目标,淄博大力打造文化旅游、印刷发行、影视传媒、文博和工艺美术、创意会展等五大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千年齐都文化、旱码头商埠文化、牛郎织女爱情文化、鲁中生态高地等文化旅游产业链。2009年,这些文化旅游项目为淄博引来国内游客2057万人次。
此外,淄博还规划建设了周村古商城影视基地和聊斋城影视基地,策划拍摄的《大染坊》、《旱码头》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间。
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2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左右,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再翻一番,达到4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是淄博市为文化产业发展定下的目标。
书记转调语录
“先做‘减法’,后做‘加法’,淄博市统一思想,把‘地下’的基础做好了,‘地上’的基础也就发展起来,这也符合科学发展观。”
“没有过时的产业,只有过时的标准和工艺,产业属性的轻重,不能代表产业的优劣。”
“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在转调过程中,淄博市好比一个漂亮的小伙子,一不小心扑通掉进了坑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来,还弄得蓬头垢面,但是必须得爬出来,这样才能站起来,这是必须做的事情。”
记者手记
城市名片也是竞争力
“中国新材料名都”、“淄博陶瓷·当代国窑”、“文化淄博”……在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淄博市打出了一张张靓丽的新名片。
其实,不止淄博,记者在转调采访过程中发现,许多地市也热衷于打造自己的城市新名片。当然,城市名片不是随便提出来的,它必须建立在一个城市的已有基础之上,建立在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判断之上。
比如,潍坊提出打造“中国光都”,作为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潍坊在电子产业方面也有着深厚的基础。又如,临沂提出“天下物流,中国临沂”的口号,对于一个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城市来说,这成为了理所当然的选择。
一个城市打出新名片,不只是一句空话,它实际上是为一个城市转方式调结构指明了方向。城市的发展切忌大而全、小而全,胡子眉毛一把抓,否则到最后只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一个城市要想抢得先机,必须有亮点,城市的新名片,就是亮出自己的特色,并成为这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让城市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