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原本30分钟即可审完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竟整整用了4个小时,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去年9月,岱岳区道朗镇张某向济南市聋哑人董某借款8000元,约定今年6月还清。还款期限已满,董某多次通过手机短信向张某催要,但张某一直拖着不还。今年8月,董某将张某告上法庭。天平法庭受理该案后,为充分保护董某的权利,拟聘请懂手语的人到庭翻译。但董某通过手机短信告诉案件承办法官,他虽然是聋哑人,但认识字,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希望采用与法官文字交流的方式开庭。考虑到用文字交流能够充分表达他的意见,并不影响其权利保护,法庭尊重了董某的意愿,决定采用文字交流的方式开庭审理。开庭当日,案件承办法官通过手写的方式仔细向董某交代权利义务,在确认其充分理解之后再进行下一个程序。一件原本30分钟即可审完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整整用了4个小时。
为使董某尽快收回借款,庭后调解阶段,案件承办法官多次做张某的工作,希望其能够主动履行,但张某拒不同意调解。调解无效,法院很快做出判决,判令张某偿还董某借款8000元。判决书送达后,双方均未上诉。
(本报记者 王颜 通讯员李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