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论坛 -播客 -微博 -拍客 -活动 -全媒体 -晚报电子版 - 晚报数字报 - 生活日报 -邮箱 -wap网站 -便民 -专题 - 世博
 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孝村”诞生记
  • 2010年11月12日 作者:
  • 【PDF版】

    文/本报记者 秦国玲片/本报记者 吴凡

    青州市逢山深处坐落着一个侯王村,多少年来,默默无闻。

    2006年,一场“孝”风暴开始洗涤这个小村每个人的心灵。推行之初,“孝”

    引来无数质疑,但四年时间,“孝经”这个紧箍咒让小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借着“孝经”,这个小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让小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孝经”,在当初,竟是被逼出来的。

    琐事缠身逼急村支书

    上任—年,冯先家每天都要围着“家长里短”转悠,这边是父子纠纷,那边是婆媳不和、妯娌矛盾。每天处理家务事,村子发展怎么办?冯先家急了。

    坐落在郁郁青青大山深处的青州王坟镇侯王村有303户人家,村里仅有一条水泥大路。居民大大小小的房屋安在山腰里。

    1998年,33岁的冯先家调到侯王村任村支部书记。来之前,他满腔热血,计划要大干一场,让这个靠天吃饭的小村富起来。上任后,他却接二连三被村民家中的琐事“缠住”。

    刚上任没十天,就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棍找他做主。“上门女婿、女儿不孝顺,我自己独居一屋,他们不给我饭吃。今天我做了点饭吃,他们竟然把我房里的被褥、衣服全扔出来了。”

    冯先家一惊:这可非同小可啊。在农村,只有老人仙逝时,子女才会把衣物被褥扔出来。他跟老人回家,想去做做老人子女的工作。

    而老人的子女看见村支书上门,就知道没有什么好事,更加对老人恶语相向。冯先家心很软,最看不惯别人不孝敬老人。他先客气地聊了一会儿天,最后他对女婿说:“只要是老人,就得孝敬。我们村民风朴素,我看你现在不大适应这边的风俗,如果你实在接受不

    了,我们村也不欢迎你啊。再说,你现在不孝顺,将来子女也会学你,你说是吧?”冯先家的几句公道话让老人心里热乎乎的,而对方则不再吱声。

    这仅是开始。上任一年,冯先家每天都要围着“家长里短”转悠,这边是父子纠纷,那边是婆媳不和、妯娌矛盾。经常在忙着讨论业务的时候,老人就拄着拐棍过来“哭诉”。

    但一个村支书,整天忙活儿琐事,村子发展还管不管?但不解决,老人的衣食住行怎么办?冯先家急了。

    冯先家发现,多数家庭纠纷,都是围绕赡养老人产生的。而不孝敬就像病毒,这家不孝顺,很可能影响其他村民。“这种风气决不能形成。”2000年冯先家开始了“以孝治村”的尝试,他在村中推行“社会风气”教育。

    赡养协议的扫村之旅

    2006年,侯王村里的每位老人都要与子女签订—份赡养继承协议书。协议书对老人的住房、口粮、养老金都做了细致的规范。

    2006年,侯王村开始将之前的孝行进行细化,每位老人都要与子女签订一份赡养继承协议书。协议书对老人的住房、口粮、养老金都做了细致的规范。优先让老人住新房、正房,每个居住面积15平方米以上。子女每年供应老人口粮

    600斤以上,细粮占80%,养老金每位老人每月17元到50元不等,不包括医疗费。节日、生日子女要给老人提供营养品,每年要为老人提供四季服装各一身和床上用品。冬天提供炉火取暖,保证煤炭不少于1500斤。

    赡养协议推行之初,引来不少风言风语:自家的事村里管什么?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还有人说他这是在作秀,“踮着脚跳芭蕾,不知道能走几步。”有人说,有时间还不如搞搞招商引资呢,瞎折腾啥。

    “签了家庭赡养协议,老人就更有保障了。”冯先家和村里的干部挨家挨户地串门,动员大家都签《家庭赡养老人协议》。

    “这些协议并不是一签了之,我们村干部建了尊老爱老协会,每年都要分两次下去检查,夏天看看电风扇到了没有,冬天看看棉被、煤炭存好没有。”协议书签完了,年终也进行评比。让孝顺的儿子、儿媳披上大红花拍照,在村里的孝文化广场公开。对于屡教不改的,给予全村广播批评,直至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整改。

    一年下来,老人们再也没有因为赡养问题找到村里。同时,村里还建设了孝文化广场,囊括“孝文化”警句格言、“二十四孝”、“孝文化长廊”、“百孝石”、“弟子规”、“中国当代伟人孝德榜”等。漫游其间,感受到的是浓浓的孝感亲情。

    而现在,硬条文的赡养协议已经不用签了,村民开始把无形的孝

    坚持落在了实处。如今这个半山腰的小村庄社会风貌、犯罪率是全青州市最低的村庄之一。

    孝风下的小村变化

    有的村民把老人请进了正房、新房,有的把口粮和养老金定期交给二老,有条件的家庭还给老人送去了营养品,在外工作的儿女也常回家看看……

    11月10日,冯先家匆匆走在村中唯一一条水泥大路上。在村头修鞋铺的侯老头看着冯先家了,赶紧从马扎站起来,拖着一条不太方便的腿蹒跚地走上前,喊着冯先家的小名:“孩儿,你托人给我带的军大衣,我收到了,谢谢党了,没把我这个老头子忘了。”“孩儿,到家里喝口水吧。”70多岁的王洪顺老人也热情招呼。

    村里的老人都特别喜欢冯先家,有事喜欢找他唠唠嗑。他推行“孝”文化以来,有的村民把老人请进了正房、新房,有的把口粮和养老金定期交给二老,有条件的家庭还给老人送去了营养品,在外工作的儿女也常回家看

    看……无处不在的孝心亲情,让老人们感到了“老有所依”的幸福。

    谈起“以孝治村”,冯先家还是有些“私心”。他说,村里的经济基础非常差的一个小山村,靠天吃饭,本来就很难。“要想让村子发展,人心要凝聚。而一个老人关系一家,用孝心凝聚人心虽然过程艰难但会很有效。”

    孝风浓了,人心齐了,经济社会发展了。2009年村人均收入达到1.1万元,进入青州市百强村行列。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农家乐、乡村游已开始运行,党建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合村并点等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镇的前列。冯先家也获得了潍坊市十大孝星、第二届中华十大慈孝人物等众多称号。

    接踵而至的成就和荣誉,反而让冯先家更加清醒。他说,除了孝道,侯王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这一切也将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探索前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孝村”诞生记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