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第二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高峰论坛上,主持人张亚哲提醒发言嘉宾,在讲话的时候,不要首先称赞地方领导,说市长很重视、市委书记很重视、教育局长很重视。张亚哲说:“他们是不是重视和今天的话题没有关系,因为这是一个民间平台。”
但主持人错了。发生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创新的故事已经生动地体现了领导的重要性,他们的一句话甚至就能左右一场改革的生死。“如果县委书记要求你别这么改了,那你还敢不敢继续?”一名县教育局长说。
没有李岚清一句话,招远教改可能已夭折
“李岚清说了,要在全国推广我们的做法,你说,怎么能改回去?”
招远市在1987年开始了中考分指标的探索。1997年,该市将中考招生指标100%分到初中学校,不设最低分数线。至今,这项旨在为学生减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还在持续。但很多人不知道,如果没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一句话,这项改革可能早已夭折。
据一位采访过招远教育改革的记者透露,1997年,招远市一位领导找当时的教育局长王茂太谈话,要求他把中考分指标的制度改回去。
王局长不紧不慢地回答:“改不回去了。”为什么?“李岚清说了,招远是全国素质教育的源头,要在全国推广我们的做法,你说,怎么能改回去?”
孙宝建由一名教师成长为招远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见证并参与了这项改革的全过程。“压力没法想象。”孙宝建说,王茂太有两次差点被罢免教育局长一职,还要承受来自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压力———连续几年,他们在两会时提交的建议和提案,大都把批评和质疑的矛头指向教育局。
王茂太成功利用了这种机会,把向代表委员的解释变成了中考改革的宣传。孙宝建说,是他在前面拽着大家往前走。
孙宝建接待过众多的来访同行。面对他们的称赞和向往,孙宝建总要泼上一盆凉水:“估计你们回去后做不到。你这个局长把制度一改,出来铺天盖地的问题,大家都会来找你、找领导。”
今年上半年,一位省领导到招远考察教育工作,孙宝建汇报说,招远当年那么做,有勇气能成功,现在就是教育局长们有勇气,也很难做到,“光一个上访就要了命”。
“教育家精神是这种改革最重要的动力之一。”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能够做到爱教育、懂教育这两条的人,差不多就接近教育家的概念了。
梳理每一个成功的教育改革案例,人们都会发现王茂太式的核心人物的存在。这些教育局长,在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的眼里,相当于英雄人物。他说,教育还是需要英雄的,无论是在一个区域、在一个学校还是在一个课堂,“没有英雄的引领,我相信教育改革就会更加难以实施”。
有良心的教育局长会认真对待手中的权力
“我到教育局以后就不再想升官了,建好一批学校,留下一批好校长,想一些问题,我这个任期的目标就完成了。”
在此次论坛上,教育学者熊丙奇说,在教育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他扯着正在发炎的嗓子,呼吁教育部门革自己的命,放权。
2005年,黄显岳出任四川南江县教育局局长时,县委决定全县中小学校长均由教育局任命。但黄显岳削减了自己的人事决定权,从2007年开始进行中小学校长选拔制度改革,希望把懂教育的人选推上校长的位置。
据黄显岳介绍,有意争取校长职位的人选,只要通过了教育局的资格审查,此后,其参选结果就无法由教育局左右了。他在面试时,有一个30多人的评审团,成员包括县人大领导、前任教育局长、社会贤达等。黄显岳说,他的这一票只占三十分之一,并不重要。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说,许多教育局长不愿放权,是因为权力背后有利益。黄显岳自称不愿成为权力的追求者,也不想让自己太累,他对记者说:“我到教育局以后就不再想升官了,建好一批学校,留下一批好校长,想一些问题,我这个任期的目标就完成了。”
他说,任何一个有良心的教育局长都会认真对待手中的权力,因为他和成千上万个孩子的前途、家庭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一个地方的官员做到这一步,
很多事情就好办了。但是这个是学不来的。”
杨东平在主持“倡导教育家精神”主题讨论时说,一个地方的教育改革能够成功,教育局本身的能力是有限的,还要调动市长、书记、副省长等人的力量。“一个成功的教育家有一个很大的本事,就是会‘领导’领导,使领导成为改革的同行者。”他说。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曾任山东潍坊市教育局长,他说:“很多事情需要运气,我在潍坊时非常幸运地遇到了3位掌握着一个地区关键权力的官员:书记、市长和组织部长,他们境界高、水平高、能力强。”
把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等接近一千个校长、副校长的任免权,从组织部放到市县教育局,这是李希贵不敢想的事情,他只是同市委书记和组织部长探讨过。
“书记反问了一句话:‘为什么我们不做?’”李希贵说,“就这么简单。”但简单的背后可不简单:在市领导眼里,潍坊教育是潍坊的三大亮点之一,领导们认为他们说的话还是可以相信的,他们不会办太多“坏事”。李希贵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各项改革推动就相对比较快。
杨东平在论坛上提到了铜陵的无择校奇迹,他说,当时的教育局长告诉他,市长保证,不给教育局写一张条子,他的儿子也是就近入学。
“一个地方的官员做到这一步,很多事情就好办了。但是这个是学不来的。”杨东平对会场上的教育局长们说。
据《中国青年报》
教育局长的心得体会>>
●如果县委书记要求你别这么改了,那你还敢不敢继续?———某县教育局长
●招远当年那么做,有勇气能成功,现在就是教育局长们有勇气,也很难做到,光一个上访就要了命。———招远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孙宝建
●很多事情需要运气。———李希贵(曾任潍坊市教育局长,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