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球开放课启示录
  • 2010年12月10日 作者:
  • 【PDF版】

    从2010年初开始,一股开放课热潮在中国大陆蔓延开来,这些被称为“淘课族”的群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迅速增长。而在这个热潮背后,则是一场在国际上已有10年发展,并几成燎原之势的国际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运动。

    对中国而言,这场“开放课运动”不仅拉近了国人与世界高水平教育的距离,也许还会让国人对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产生新的认知。

    自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决定向社会公布其从本科至研究生的全部课程起,一场国际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运动便轰轰烈烈地展开。

    在11月份新浪相继推出公开课视频专区前,已有十多门、六七十集翻译后的课程在网上出现,并在网民间通过美剧论坛、电驴、校内等站点口碑传播;而新浪等两大门户网站的加入,则将酝酿着的火种直接引燃。某门户网站提供的一个数字是,以颇受欢迎的《幸福》第一至四集为例,点击率已超过150万。

    另一种思维方式

    都是讨论人生的入门课,你看看耶鲁课堂上探讨的是什么,再想想我们的大学辅导员喜欢念叨什么。

    “死亡?这么避讳的话题,他会在课堂上怎么讲?”中国人民大学大四学生吕晗悦用“好奇”来解释她看公开课《死亡》的理由。《死亡》是耶鲁大学开的一门哲学课。

    “如果必须选择杀死1人或者杀死5人,你会怎么选?”《正义》的主讲人、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以假设情境引导有关道德的辩驳。

    此外,《幸福》、《人性》、《西方世界的爱情哲学》……“这些有意思的题目几乎从来没有出现在国内高校的课程名单里。”有学生如此评价。

    更有一个戏谑中外高等教育巨大差异的段子在网络上流行:“都是讨论人生的入门课,你看看耶鲁课堂上探讨的是什么:死亡(哲学部分),男女性欲的强度差异(心理学部分),从城邦经验到民主政府(政治哲学部分);再想想我们的大学辅导员喜欢念叨什么:不许交男女朋友(哲学部分),敢交就打电话给你家长(心理学部分),爱人不行,要加强爱国(政治哲学部分)。”

    “理科教学照本宣科,人文社科应付了事,既没有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意识,也没有增进人文素养的环境。”山东大学大一学生吴明对新生的“通识教育”颇有微词。

    与之对照的是,哈佛、耶鲁等的公开课堂、随性自然的主讲教授们,似乎构造出一个更符合大学精神的讲坛。

    《死亡》的主讲人、耶鲁大学教授雪莱·卡根,在第一节课开始便客气地“邀请”学生称呼他为“雪莱”而不是“卡根教授”。说这话时,这位老头儿已经把一条腿盘上讲台,接着,很自然地将另一条腿也放了上去。

    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刘泉楚格外关注哈佛课堂上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逻辑思想,肢体语言自然,观点简洁。”而她和同学们在30人的小课堂上发言还会语无伦次,这个对比让她感觉到挫败。

    在《正义》课程的最后,桑德尔教授说,“这门课程旨在唤醒你们永不停息的理性思考,探索路在何方。”在刘泉楚看来,这是网络公开课的意义所在,“提供另一种思维方式,提供一种远离标准牢笼、勇于质疑的精神。”

    白领的“幸福”课

    “我们越来越富有,但是为什么我们不快乐?”由哈佛教授泰勒·本-沙哈尔主讲的《幸福》这门课,一跃成为最受国人欢迎的课程之一。

    在电驴看到有《聆听音乐》课程下载时,上海白领李娜突然激动起来。

    尽管已经在广告界从业7年,李娜仍不时觉得自己或许有机会成为一名钢琴师。还在小学三年级时,她就能准确分辨出老师同时弹奏的几个音符;然而,她同样记得,音乐老师曾由美术老师兼任,音乐课常常被主课占掉,“从我的父辈到我们这一代,音乐基础教育都是缺失的”。

    现在,她以每周两集的速度学习《聆听音乐》,并且决定,“开始学习钢琴,虽然我现在已经35岁了”。

    在三十而立的这一年,北京的IT从业者林森同样决定继续学点什么,因为他自我评价“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他其实已经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文凭,然而,“这和学位无关”。

    他考虑过很多办法。比如报名在职研究生、自学考试,但发现这些都是些徒有其表、获得文凭的途径。大批涌现的网络公开课对林森而言如“雪中送炭”,“我知道我有事儿干了”。

    对于国内大多数白领来说,开始或继续一种毫无功利性的学习,并不容易。他们回不到象牙塔,外面又找不到资源———然而,这一状况现在已经被爆棚的网络公开课改变。

    “我们越来越富有,但是为什么我们不快乐?”这个曾困扰美国人的疑问,如今成为中国人的难题。“我只听见人们说我对现在的生活还比较满意,却从未听过谁说我现在觉得很幸福。”一位网友在《幸福》视频网页上留言。由哈佛教授泰勒·本-沙哈尔主讲的这门课,一跃成为最受国人欢迎的课程之一。

    公关公司员工张雨菲偶尔感觉自己已经有轻度抑郁的症状———尽管她在公司被称作有着日本范儿的“明朗少女”。没有人知道,每天清晨,她常因厌恶上班而赖床,有时甚至崩溃哭泣:“直到看过《幸福》课,我才开始冷静考虑,究竟是因为什么让我感受不到幸福了?”

    她开始回想自己的经历。生于湖南,学于浙江,居于北京,“越进入城市的核心,压力也越大”,曾被连续一个半月的加班累到胃病复发还不得不坚持工作,“完全没有个人生活”……这些被她刻意遗忘的回忆,在一个人进行的网络课堂上被一一梳理。

    “也许看完《幸福》课,我也未必能够立刻看到幸福的样子,”张雨菲说,“但是至少我已经走上了寻找幸福的旅途。”

    据《中国新闻周刊》

    开放课崛起源自网络分享

    2001年的4月4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院长查尔斯·韦斯特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该校网络课件开放工程正式启动。

    MIT的开放课程计划简直近似一个乌托邦理想:用10年时间,把MIT几乎全部的、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总共2000多门课程的资料制作成网络课件,分批放在互联网上,供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学习者免费使用。

    这所赫赫有名的美国“常青藤”名校,在全球学子向往的高校金字塔中,排在顶尖的那一层中。每年全球1万多的申请者中,只有1000余人能得偿所愿,同时还要交纳每年四五万美元的学费。

    为什么要把这么“贵”的课程,免费提供给全世界的人们?

    校长韦斯特说:“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利用我们的新科技,利用它们来对全世界的人类赋予知识的力量,让教育更为平民化……因为我们认为这是我们的使命:协助提升全世界每个角落的高等教育。这个计划基于两个价值观:机会与开放性。这两个价值观让我们的大学与国家强盛,这两个价值观也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安全与繁荣。”

    目前,MIT已经实现将2000多门课程搬上网。这些课程的访问量每月平均达到100万次。

    除了MIT,在美国已经有20多所大学加入这个行列,包括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

    2004年,《魔戒》翻译者、台湾青年朱学恒决定招募志愿者翻译这些公开课程。一年多以后,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的1500名翻译义工聚集到他的旗下。这些义工,有的在澳洲当中文学校的老师,有的在台湾当学校的校长。到了今天,聚集在他这里的义工已经达到2700多人,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志愿者占到一半。

    这支义工大军让MIT也深感惊讶。通常在世界各地为开放课程做翻译的,都是些单位组织。而朱学恒告诉MIT,他们就是一群志愿者,对方就很奇怪:“你们这个单位什么钱也没有,就要做?”朱学恒对他们说:“我们就是觉得这些知识非常好,想把知识分享出去。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名也不是要利,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知识,只要有一个人觉得这些知识能够改变他的人生,我们就觉得非常值得。”

    中国大陆地区的人们对开放课的追捧直到2010年才开始爆发。这与一个以翻译美剧著称的字幕组———YYeTs人人影视字幕组(以下简称“人人字幕组”)息息相关。

    大约在2009年年底,“人人字幕组”的纪录片组中已经有人在开始尝试翻译开放课程。到今天,“人人字幕组”有20余门开放课程在开工或已完工,十几名总监各负其责,上百名志愿者密切配合,日夜奋战,他们运行的规则和职业精神也一如做美剧字幕。除了“人人字幕组”,中国大陆还有TLF字幕组也开始做这件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球开放课启示录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