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树起在做刻章,身后是他所刻的印章。
文/片 本报记者 范少伟 张晓科
坐在小板凳上,老人把篆刻工具放在椅子上,用黑色的笔在石章上把字体写好,伴随着“沙沙”的响声,刻刀在石章上一点点刻出。半个小时后,字体的线条渐渐清晰,印章刻好后,老人拿起放大镜仔细查看,哪个笔画刻得不好,再用刻刀修补。28日下午,记者见到70岁的任树起时,他正在书房聚精会神地刻印章,阳光射进来,格外明亮。 在他的书房里,两个一人高的书柜里装的都是印章,分为风景印、画像印、小品印等十多个系列,共有6000余方。其中济南七十二名泉,长城内外、杭州西湖等全国名胜古迹等风景系列就有1000多方。任老用自己糊好的纸盒把这些印章分门别类装好,码得整整齐齐。 任树起原是济宁市直机关门诊部的一名内科医生,2001年退休后的他,潜心研究篆刻、印章文化。“上班时就在业余时间刻画,现在退休了,终于可以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了。”任老先生告诉记者,年少时就很喜欢画画、篆刻,看到集市上有刻章的,自己就会弄块木头学刻。 在他所刻的印章中,不仅有篆刻,还有人物印、风景印、小品印等多种形式,篆刻容易些,人物印就有些难度了,不仅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为了刻好一个人物印章,任老会反复琢磨该人物的一颦一笑,有时会想几天,才会动手在印章上刻画出来。在吃饭、睡觉时老也在琢磨印章的结构怎么布置,在电视上看到收藏书画类的节目时,他会留意字画上的印章如何布局的,篆刻已经成为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最近,任老在做古代诗词歌赋的印章,从4月份到现在已经做了700多个,“我就是喜欢篆刻,这是一种传统文化。”任老说,这种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把这些印章展览出来,让喜欢的人看到后从中受益是他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