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呷波全体村民集资建村学
供村里54户家庭47个孩子寒假补习
  • 2011年01月13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特派记者 高洪超 朱锦绣

    按照计划,11日上午,记者前往呷波村。那里的村民为了不让孩子虚度两个月的寒假,集资建了一座新房,请老师教孩子学习。温拖乡的孩子们在努力,家长们也在努力。

    记者与多吉书记一起驱车前往呷波村,这个村有54户人家,适龄学童47人。村民自建的村学在一处朝阳的山坡上,离大路约200米,相对高差约50米。下车后爬坡,记者感觉胸闷,小碎步缓慢前行,才略有减轻。离村学还有20多米时,已听到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12位村民轮流照料村学

    呷波村的这座村学约有90平方米,是泥土打夯的墙壁,木土屋顶,木地板,铝塑玻璃窗,屋内西墙壁上挂着一块黑板,地上摆着四排棉垫,孩子们坐着听课、朗读。  11日当天,呷波村木匠普巴带着11名村民,轮流照料这所村学。男性村民劈柴、锯木排,续建厨房,女性村民则搬运青稞秸秆做午饭。普巴有张国字脸,今年43岁,他一手操办了呷波村村学的修筑。普巴说,村学是由全体54户村民一致提议修建的,目的是解决去年12月10日至今年3月5日这段时间内全村孩子的学习问题。普巴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这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得更快一些,村民们都很积极。”   去年8月,呷波村全体村民上阵,开始打围墙,10月份开始做木工。普巴带

    来10个木匠做了15天,总算让东西长14米、南北宽7米的村学堂初具功能,但围墙和厨房尚未做好,目前只是用铁丝网、木桩拉起一道围墙,暂时搭起一座帐篷作为厨房。

    只有有电时才布置作业

    当天,呷波村学来了35个孩子,另外几个因为感冒请假。  普巴家离村学大约300米,当天他的小女儿———8岁的自玛拥章与其他孩子一样,上午9点准时到了村学。  11岁的巴章家离村学最远,有1公里。当天上午8点半,她与父亲降多一起从家出发,这时太阳还没有爬上东边的满金山。  孩子们的午饭在村学集中解决,因为大家居住分散,可以节省时间来学习。当天中午,负责做饭的5位女村民煮了16斤大米,还准备了5棵白菜、2斤猪肉和几斤土豆,这就是35个孩子的午饭。12日的午饭是馒头。  村学自去年12月11日开课以来,呷波村村民轮流值班,保证每天至少有10人来为孩子们服务。他们自带烧柴和干牛粪。

    泥墙木顶屋、帐篷厨房,还有屋外的空地,是呷波村村学的三大课堂。若屋里冷,孩子们转到屋外的阳光下读书,再不行则转进帐篷里的厨房,这里有火炉。  午饭从下午1点开始,一小时后继续上课,下午6点放学。放学后,孩子们并不是天天有作业,只有当绒达水电站为温拖乡供电时,老师才会布置作业。

    村民出资请了三位老师

    呷波村的村学现在有三位老师,21岁的尼麦次来是其中之一。他们每人每月有500元的工资,由村民普巴承担。除去春节,学期有两个月,普巴要为47个孩子付3000元的学费。   普巴、降多等村民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普巴有三个孩子,14岁的大儿子和10岁的二儿子都在外地上学。降多有四个孩子,无一辍学。  呷波村村学最小的孩子是5岁的白玛泽翁。自开课以来,这个男孩已经掌握了30个藏文字母,这让尼麦次来充满了成就感。  在当天值班的12个村民中,普巴学历最高,有高中文凭。他给村学起了个名字,叫“嘎玛”,汉语里是星星的意思。这个名字寄托了呷波村全体村民的期望。  当天,记者把威海读者捐款中的800元送给村学,这够在当地购买600斤大白菜,足够孩子们补习期间的午饭用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呷波全体村民集资建村学
-10℃,仁布村孩子室外补课
做了一晚上猫
无法描绘我的感动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