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1年,德州经济这么办
点击今年全市经济工作的12个关键词
  • 2011年01月13日 作者:
  • 【PDF版】

    德州市经济工作会议现场。

    文/片 本报记者 杨金涛 王金强

    刚刚到来的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新年里,德州市经济发展如何走?走到哪一步?对此,12日召开的德州市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系统而明确的构想。本报对此一并以“关键词”的方式进行解读,呈现给读者。

    1、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争超1400亿

    力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0亿元以上。大力抓好重大项目,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投资的主阵地和全市工作的牛鼻子。继续实施好去年结转的市级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尽快投产达效。新筛选100多个市级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进一步抓好165个未完工的中央、省投资项目,落实配套资金,力争全部竣工投产。针对国家和省里的投资方向与发展重点,力促更多的项目进入省重点项目盘子。

    2、金融

    力争新增贷款160亿元以上

    加大财政对结构调整和民生领域的投入。用好管好省市调控资金,确保新增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大力培植骨干财源,加快推进企业二、三产业剥离,挖掘营业税增收潜力。高度重视乡镇菜园培植,增强造血功能,逐步解决乡镇财政困难状况。力争齐河、市经济开发区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  适应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积极争取信贷规模,力争新增贷款160亿元以上。大力推动金融创新,开发融资性担保、股权质押、并购贷款和金融租赁等新型金融产品。抓好金融体系建设,实现德州银行县域全覆盖,建设5家村镇银行,争取3家以上市外银行进驻。探索建立禹城、乐陵金融服务区,为企业提供有效金融服务。

    3、民生

    保障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以上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以上。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启动实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城镇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8.6万人和115万人;抓好禹城市、德城区国家级新农保试点,启动齐河县新农保市级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9.6%;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提高幅度不低于1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400元。建立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确保职工工资收入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尽快落实散居孤儿每人每月600元和养育孤儿每人每月1000元的最低养育标准。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3250套、公共租赁住房5000套,廉租住房保障户数达到3500户。  加强薄弱地区和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4、教育

    与文体扩大涉农中职教育免费范围

    抓好校舍楼房化工程,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新城中小学建设任务;合理规划建设公办幼儿园,逐步满足城乡幼儿入托需求;做好教师补充、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工作,建设优质师资队伍;实施德州学院东扩工程,扶持职业技术学院和华宇学院加快发展,扩大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  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工建设德州大剧院,加快县乡村“两馆一站一室”建设;大力发展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文化旅游、文博会展等文化产业。开工建设市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健身设施网络。

    5、工业

    全力实施“四个一批”工程

    继续坚持工业强市第一战略不动摇,实施千亿级产业、百亿级企业发展规划,打造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围绕四大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全力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即:培育一批产业聚集园区,突出抓好新能源、生物技术和体育装备三个“国字号”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国内知名的新型高端产业聚集区;依托通裕、景津压滤机、普里森机床等企业,建设中国五金机械产业城和全国重要的压滤机、风电装备、机床生产基地。借助太阳城大会成果,深入推进太阳城战略的实施,倾力培植壮大以皇明为龙头的太阳能产业,抢占世界太阳能研发应用领域的制高点。搭建一批产业创新平台、一批产业高端项目和一批产业发展龙头,每个产业选择2-3家企业重点培植,打造一批行业领军龙头企业。  坚持科技拉动,实施180个重点技改项目,突出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重点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力争全年完成技改投资480亿元,增长15%以上。  重点抓好投资220亿元的汉能光伏、投资75亿元的华能四期、投资56亿元的实华化工搬迁、投资52亿元的皇明热利用技术装备、投资44亿元的恒升80万吨醋酸装置节能新工艺改造等重大产业项目,尽快形成新产能。实施“十家骨干企业、十个重点项目、十个研发机构和十个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6、县域经济

    推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深入实施示范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建设禹城科学发展示范区、齐河区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庆云改革创新示范区,鼓励示范区先行先试、率先跨越;推进陵县、平原与中心城区的对接,不断提升发展水平;支持宁津、武城、夏津发挥产业优势突出特色,进位升级。  加快建设中心城区高铁核心区,培育壮大特色经济板块,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依托黄三角乐陵、庆云示范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  继续抓好“南融北接”战略的实施,推动齐河、临邑、禹城与济南的对接合作,规划建设济齐黄河大桥、长清西魏黄河大桥,积极推进济德一体化进程;加强与滨海新区的合作,在产业互补、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积极承接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和技术转移,建设“内陆无水港”和合作保税园区。强化与央企的对接合作,力争实现新的突破。巩固太阳城大会成果,建立长效交流机制,推进与国内外城市在投资、贸易、技术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7、创城

    加快拓展中心城区

    抓住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机遇,定位于建设鲁冀边界、承接京津的较大城市,按照“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规模”目标,提升内涵,加快建设,努力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力、带动力。高标准推进“两个新区”、“五大片区”规划建设,打造城市新地标。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广川大道南延、三八路西延、迎宾北大道改造和西北绕城连接线等城市交通工程;规划建设中心城区交通快速通道。继续抓好城中村、旧住宅区和棚户区的改造,进一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新建第四水厂,改善供热、供气配套管网,健全消防、防汛、抗震和人防等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抓好市容环境、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七小”行业的整治,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8、节能减排

    重点监管10个高耗能行业

    按照国家要求,2011年全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均下降3.5%,COD、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下降2%和1.5%,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均下降1%。要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各级各部门和重点企业的责任,加强指导,强化督查,不折不扣地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重点抓好10个高耗能行业的节能监管,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墙材革新和建筑节材,抓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制定规范化标准,强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节能,降低公共机构能耗水平。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施中水回用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稳步推进一县一湿地建设,实现再生水回用工程县域全覆盖。以治理工业废气、城市扬尘和机动车废气为重点,抓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确保现有污水处理厂全部稳定运行、达标排放。  突出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力争主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5%。

    9、农业

    建6个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

    组织实施蔬菜、花卉苗木、林果、畜牧、渔业五大产业发展规划,新增蔬菜20万亩、花卉苗木8万亩、经济林4万亩。实施品质畜牧业示范区创建“双百”工程,新建、提升各100处品质畜牧业示范区,加快推进京津济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培植农业发展新的制高点。  落实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快推进9个全国产粮大县和1个省产粮后备县的产能建设。抓好齐河和25个重点乡镇的小麦整建制高产创建,辐射带动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稳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根据国家和省里的要求,今明两年全市筹资9.6亿元,集中建设6个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

    10、稳定物价

    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建立完善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制度,有效保障农产品供应。抓好价格调控和市场监管,科学进行价格预警,正确引导市场价格预期,强化价格监督和执法检查,打击投机炒作行为,维护市场和价格秩序。完善物价上涨与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11、产业重组

    扶持更多企业上市

    抓好重点外资项目的实施,实现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双突破。坚持抓大培强、分类指导的原则,重点培育机电、纺织服装、化工、建材等优势出口行业;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境外投资和合作,在研发、生产、销售和劳务输出等方面实现国际化经营。  加强企业上市的政策扶持与业务辅导,加快企业上市融资步伐,确保通裕、皇明、龙力等企业发行股票上市。探索发行企业债券,争取中小企业集合债尽快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

    12消费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多渠道增加就业创业机会,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大政府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支出,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完善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消费信贷抵押担保体系,开发消费信贷品种,鼓励发展消费信贷。  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家电下乡工作,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以连锁经营形式为主的城镇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1年,德州经济这么办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