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见习记者 彭彦伟 张佳伟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人,已经75岁的夏彩德老人从事剪纸艺术60年,剪纸在她手中从一种艺术变成一种文化。
过去:
60年不间断地剪纸
25日上午,记者来到日照市五莲县夏彩德老人的家中,第一次见面很难相信眼前的这位老人已经75岁了,她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乐呵呵地把我们领到平时剪纸的房间。
“我平时就在这里剪,这里光线好。”夏彩德老人说。剪纸的房间里有两个大的落地窗。“这是兔子,这是《西游记》里的人物,这是八大仙(八仙过海里的八位神仙),这是窗花。”没等记者问,老人就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起了自己的作品。
据夏彩德老人介绍,自己15岁就开始跟着村里的老人学剪纸,从此就被剪纸吸引住了,每当闲着的时候就会拿起剪刀剪两下,17岁就已经能为邻居们剪一些窗花之类的装饰品,“那时过年是我最忙的时候,经常给邻居们剪一些喜庆的窗花做装饰。”她就在这样的忙碌中体验着剪纸的快乐。
夏彩德的闺女陈娟告诉记者:“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天天在剪纸,那时候还不懂事,经常把母亲剪好的东西给撕了。”在陈娟的印象中,母亲的剪刀就没停过,只要有空母亲就会剪两下。
“这么多年了,记不清自己剪过多少东西了,想到的东西就剪。”夏彩德说,从当初简单的花,到一些小动物,到复杂的人物,老人已经记不清剪过多少种类,在老人印象中,只要自己能想到的就都能剪出来。
剪纸已经60年的时间,老人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么大年纪了,也不想别的了,就剪纸吧,挺愿意剪的。”她说,只要能剪得动,会一直剪下去的。
现在:
有空就忍不住拿起剪刀
“很多人都不理解,自己这么大年纪了,还老剪这东西干什么,这东西又不能吃,不能喝,还那么累。”夏彩德笑着说。很多人都不理解她为什么对剪纸这么痴迷。
“就是感到挺快乐的,每当剪完一件作品自己会很高兴。”夏彩德说,在夏彩德心里,剪纸就是她快乐的源泉,“虽然剪了这么多年,剪的作品也无数,但是现在每当剪出新的作品我还是会高兴一阵。”
老人从自己包里拿出另外的一些作品时,一张照片从剪纸中间掉了出来,“这是我的重外甥,还不会走呢。”夏彩德老人捡起照片高兴地向记者介绍。在老人的心中,剪纸已经融入了她的生命,就像她的亲人一样,细心地呵护着。
“母亲喜欢就让她剪吧,只要别太累,高兴就行,不让她剪她也忍不住。”陈娟说。老人经常一剪就是好几个小时,剪纸是一个细活,在剪纸期间不能打扰她,怕分心出错。心疼自己母亲,陈娟经常给老人按摩。
陈娟说:“从来没想去劝老人不剪了,都60年了,想让她放下不可能了,可以不吃饭但是不能不剪纸。”。老人经常因剪纸而错过了吃饭的点,但是老人心里高兴。
在与老人交谈中,老人说得最多的就是高兴,看着桌子上的作品,老人的嘴角不自觉地就会露出一丝微笑。
陈娟说,老人还挺跟潮流,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还专门让她从电脑里打出样子,比对着样子剪了5个福娃。
将来:
希望有人继承这个手艺
夏彩德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也剪不了几年了,真希望能有人学下去,发扬下去。”说到以后,老人突然忧伤起来。
由于上了年纪,夏彩德老人的身体也大不如以前,据老人自己说,现在每剪一段时间就得点些眼药水,休息一会儿,时间一长眼睛就看不清了,去年老人还专门去配了老花镜。而且现在剪纸的时候必须把纸放在一个白色的底盘下衬托着,否则一些小的细条就看不清楚。
“现在邻居们也不需要这些剪纸了,家里也不喜欢贴这些东西,其实还是很好看的。”老人说着还不自觉地在窗户上比划了一下,由于现在人们对剪纸画的需求减少,现在老人剪纸更多的是一种收藏,一种爱好。
据了解,前来学习的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是更多的人只是在闲暇之余感到好玩才来学,并不是打心眼里去传承这种艺术,“年轻人都坐不住,像剪这种‘福’字大约得3、4天的时间,剪的时候必须什么都不想,要不很容易出错。”
据老人介绍现在买这种专用的纸都得跑到外地去,剪纸用的剪刀更是女儿从网上给买的,在当地根本就买不到,“如果不是闺女给弄这些东西,别说剪纸了,就连材料都没有。”老人说。
最后老人拿出去年在文博会上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承人活动中荣获的证书,老人也许并不明白证书的含义,但在老人眼中,这是对她剪纸的一种认可,一种鼓励。
“希望更多的人能学剪纸,把这种艺术传承下去,只要想学我都会教。”夏彩德说。老人的愿望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喜欢剪纸,学习剪纸,不要让剪纸这种艺术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