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裂的土地,枯黄的麦苗、干涸的水渠……今年的大旱已达160年一遇,面对干旱,农作物的生长、人畜的饮用水成为老百姓关心的大事。
2月9日中午,费县上冶镇刘官村村民杨志业在村南的麦田里察看小麦长势。看到麦苗在手里一搓便碎成面的现状,他有些心焦。杨志业用手扒开麦苗垄沟,尘土随手扬起来,干土层深达五六公分,麦苗因缺水次生根少且短,成片的麦苗严重枯萎,麦苗叶儿放在手里轻轻一搓即碎。
2月9日下午,记者赶到临沂高新技术开发区罗西街道官庄村时,村民王保坤正在麦地里浇水。大旱当前,他和该街道其他农户一样想方设法抗旱保苗。
据该街道分管农业的杨自兴主任介绍,自去年9月份以来,持续的干旱已经威胁到小麦的正常播种和成长,现有4.2万亩耕地只播种了3.5万亩小麦,而且到目前,该街道小麦严重干旱面积已达2.8万亩,其中小麦青苗已枯死1.5万亩。
旱情在临沂大部分地区蔓延。2010年9月中旬以来,临沭县降雨仅为11.4毫米,近120多天持续无有效降雨,给临沭县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截至目前,临沭县播种的57万亩冬小麦,受旱面积已经达到49.91万亩,其中重旱20.41万亩。
面对旱情,抗旱需要全民行动起来。看天吃饭,那是被动。主动兴修水利,保护已有水利设施,才是解决旱情的根本。
本报记者 韩纪功 廖杰 胡跃东通讯员 高奎 吴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