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访滨州苇子灯笼
  • 2011年02月10日 作者:
  • 【PDF版】

    文/柳如 摄影/刘刚

    在滨州当地有这样一种风俗:不到15岁的孩子过元宵节时都要打灯笼,而且要把灯笼烧掉。据说这样可以长命百岁,日子越过越旺相。于是打灯笼成了每个孩子童年中美妙的记忆。

    “竹将军筑城自卫,纸将军四面包围,铁将军穿城而过,木将军把守后背。”这是“江南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对苇子灯笼最形象的描述,从中也可以看出手扎灯笼的历史悠久。最早卖灯笼是扛着卖。集市上,上百只灯笼用一根麻绳捆扎在一根粗长的竹竿上,像个大磨盘,麻绳系的活扣,随解随卖。买了灯笼皮,还要买灯笼座,灯笼是木板座,木座中间有个钉子,插蜡烛的。只须用铁丝穿在木板上,木板中间揳一根尖朝上的钉子,便于插蜡烛就行。

    在滨州,说到苇子灯笼便不得不提起惠民县何坊乡的张大官村,据史料记载,明宣德年间,该村就开始编灯笼,手艺原是从东大洼(现今的垦利、利津)传来,在乡亲们的手中、口中一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清末为鼎盛时期,开始制作灯笼的方法还讲究传男不传女,到后来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都会手扎灯笼,男人外出干活,女人便成了编灯笼的主劳力,那时扎灯笼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手段。然而近十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灯笼、电子灯笼已经成了市场上的主流,这给纯手工灯笼带来了不小的生存压力。张大官村是有着90户420多人的村落,曾经鼎盛的编灯笼盛况早已不见踪影,到如今也就还有几户人家在操持着这份产业。

    2007年,惠民手扎灯笼被列入滨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30多年的苇子灯笼编制经验的张洪斌老人成为该手艺的传承人。

    在一个冬日,我慕名来到老人家中。在老人眼中,灯笼虽小,却是个巧活。一个小灯笼,要经过六道工序:破苇篾、泡苇篾、扎灯笼、模具整形、收口、糊纸美化才能做完。扎灯笼的材料用的是芦苇(苇篾),在秋天苇子黄的时候将苇子割了,将叶鞘剥去,露出茎秆。将苇子切成半米和一米两种规格的小段,编灯笼的苇子不能太粗也不能很细,更不能有发霉的霉点和虫眼,有霉点和虫眼的苇子在破篾的时候容易折断,不能使用。

    张洪斌用来破篾的工具十分有特点,一个铁铊塑出一个尖来,越往下越宽,中间有刻好的几个槽,把裁好的苇子顺着尖往下一按,苇子就自然顺槽分出几股苇篾。破好的苇子因为很干,还要浸泡在水里一段时间,待到苇篾泡得柔软的时候,才可以扎灯笼皮。14根苇篾在张洪斌的手里上下翻转跳跃,一会儿的功夫灯笼口就扎好了,套上稍短些的灯笼腰,再开始编灯笼的“小肚子”。原本散着的长长的苇篾眼看着在他并不光滑的手中奇妙地变成了菱形的小格子,不过几分钟,一个灯笼框架就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成型的灯笼框架还要在特制的楦子上“整形”,将灯笼雏形套在上面,把灯笼的上口调成适当大小,把中间的苇篾拨到适当的位置,然后再取下依照上面的规格编灯笼的下口,这样保证了扎的灯笼大小一致。楦子跟灯笼的样子大致相同,样子就是成了型的灯笼。因为有了这个楦子,手扎的灯笼才保持着最原始最基本的样式。

    编好苇子篾,就要最后一道工序:糊玻璃纸。透明的玻璃纸上用广告色画上花鸟的图案或者写个红红的“喜”字,再加上几笔抽象画做点缀,透明的玻璃纸经过巧手的描摹涂绘,透出了欢乐和喜庆。晾干了的玻璃纸在苇子篾中间一卷一缠,两头再用桃红色的彩纸一包,一个喜气洋洋的灯笼就做好了。透明的玻璃纸透出了苇子篾规整的菱形图案,和花草文字一映衬,显得丰富了起来。

    做灯笼一般会从农历十一月就开始忙碌,一直做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因为是纯手工制作,产量并不太高,手法熟练的两个人这段时间大约能做4000多个灯笼。用手艺编出美好的新生活,整个农闲就能给家里带来数万元的收入。

    如今的张大官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灯笼村,灯笼远销到潍坊等全省各地。手工小灯笼虽比不了电灯笼豪华,却更适合农村孩子串门走巷闹元宵,而这才是最原汁原味的元宵节。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岛的庙会
走访滨州苇子灯笼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