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丽浣笔泉
寂寥朱颜改
  • 2011年02月25日 作者:
  • 【PDF版】

    如今的泉眼。

    浣笔泉大门,周围已被时尚的商店占据。

    昔日绿景(资料图)。

    提起浣笔泉街,济宁无人不知,在这条街上,服饰等店铺林立。沿街一路找来,问起有关泉的事情,一些市民愣了“泉?真的有吗?”众里寻他千百度,在这条街的南头,泉,真的有的,只是朱颜不再……

    文/片 本报记者 张建丽

    据《全河备考》载:“浣笔泉在州(济宁)东关外泉分为大泉头,池围八丈八尺八寸;小泉头池围五丈五尺。渠长五十六丈,通长三百八十丈,会杨家坝至通心桥入运。”相传曾因唐代诗人李白在此泉上浣过笔而得名。后人有诗云:“浣笔经千古,涓涓水自流,太白笔何在,即此泉水是。”传说这里发生过很多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记在小学课本的故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听一些老人们讲,就是诞生在浣笔泉处的。

    那时李白还小,跟着做生意的父亲李客来到济宁。原来在济宁的城东有个大院子,环境优美,花香树绿,冬暖夏凉,大门前还有一眼清泉,没有名字,汩汩的流水常年不息,流进院子中央,形成一汪碧波,泉边还立着一块太湖石。见到如此佳境,李客很是喜欢,便将这所院落租了下来,带着小李白居住。

    李客平时在外面奔波生意的时间多,小李白被安排呆家里乖乖练字作诗。因为在唐朝时候,写字作诗是十分盛行的风雅之事。李白每天做完这些功课,经常到大门前的那眼清泉里洗洗毛笔,刷刷砚台。可是作为小孩子,当时的李白渐渐厌烦了天天写字作诗,一天忽然听到门外有特别的动静,就把毛笔一扔,跑出去一探究竟。

    原来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一根铁棒正在泉边的石头上使劲打磨,发出“霍霍”的声音。李白觉得奇怪,便问:“老奶奶,您这是在干什么呀?”老婆婆认真地回答:“我要磨绣花针啊。”“绣花针?这么粗的铁棒啥时候能磨成针那么细啊?”李白大笑着问,觉得老奶奶在逗他玩。没想到,这位老婆婆依然卖力地磨着铁棒,并信心十足地回答:“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听了这番话,小李白的脸红了,心想,老奶奶年纪那么大,还有决心把铁棒磨成针,他为自己的不勤奋努力感到非常羞愧。

    从那以后,李白开始发奋努力,练字、写诗坚持不懈,据说毛笔用秃的不计其数,砚台也磨透了好多块,就连门前涮毛笔的那眼清泉也给染黑了。工夫不负有心人,小李白长大后成为了大诗人,于是他小时候用来洗刷毛笔的泉眼也被众人给予了一个文雅的大名———浣笔泉。

    传说终归只是传说,其实,根据历史记载,李白大概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前苏联的托克马克城),5岁时随父迁居到四川。他的童年时代基本上是在四川度过的。长大后才来济宁,只不过关于诗仙的各种传说很多罢了。

    泉水悠久的历史

    浣笔泉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浣笔泉”原名“墨华亭”。始建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

    年),由主事白旆在泉边筑一亭,以供宾客游览观光,凭吊古人。

    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主事胡瓒重修时,浚泉池,砌石栏,建方亭,植柳竹,泉上榜书“墨华”,从此有了“墨华亭”或“墨华泉”之称。同时还在于泉北筑堂三楹,以祀李白、贺章二贤,称“二贤祠”。明代文人潘呈念曾在“墨华泉碧”一诗中曰:“何如一勺墨泉水,天宝年来流到今。”

    后经明末清初多次重修,直至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州席恒轩捐资修葺,在堂房旁边增建配厅、中筑门,开凿方、圆二池,皆曰“浣笔”,至此,“墨华亭”更名为“浣笔泉”。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经河督李公重修后堂,起层楼,楼上祀李白、杜甫、贺知章三公像,改称“三贤祠”。堂前仍构“墨华亭”,亭后置一丈多高的峥嵘巨石,石上镌刻“小雷锋”三字(取杭州西湖南屏山之旧名“雷峰”之意),石旁筑室如舫,跨以小桥。工竣后由漕使和琳作记、内阁学士翁方纲赋诗、运河同知黄易绘图,刻石镶嵌在堂内壁上,被称为浣笔泉的诗、文、画三绝,成为“墨华泉碧”中的一大景观。

    民国三年(1914年),清末翰林杨毓泗、举人高为汉等对“浣笔泉”又进行了重修。杨翰林为其手书对联一副,上联:“谪仙乃以往诗人偶尔濡笔随作为千古亦事”,下联:“在我亦将来过客侧身怀古冀保存一线文波。”

    “浣笔泉”历经四百余载,先后六次重修,渐成一座祠宇壮丽、规模宏伟,楼、堂、亭、池、桥、石具备,流水潺潺、花木扶疏、柳荫竹影、风光绚丽、幽雅恬静的园林。

    泉水今天的静默

    然而由于历次战争的重创,“浣笔泉”这一胜景遭到严重破坏,失去昔日风采。

    不过浣笔泉街却因泉得名,并留至今天。据老济宁人讲,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浣笔泉街其实位于一片菜地里,菜农借用泉水浇菜,泉的四周时常无路可走。当时距浣笔泉最近的一条土路叫蓖子市,在马驿桥南,府河东岸。原来的浣笔泉大门就在蓖子市这条路上。80年代后经过两次整修,浣笔泉的大门改在东面,门前的路则以泉冠名为“浣笔泉街”。

    从1980年济宁开始重建浣笔泉,于原址浚池筑亭,种植花木翠竹。1985年被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又建起过厅式门楼。

    从1994年到现在,16年过去了,今日见到的浣笔泉,只是空空院落,六边形的小水池,便是相传的泉眼,碧绿的泉水如固体静默着,仔细看看,池里还有几条金鱼不甘寂寞地在游弋,池边竖着“泉圣”的石碑。无人前来,厅式的门楼,一般大门紧锁着。看守泉池的一位老大爷说,曾有一位写过很多关于浣笔泉论文的外地学者专门来参观,见此情景很是伤感,“不会总这样的,景观应该还会进行修缮。”他咧嘴一笑,开朗乐观。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丽浣笔泉
寂寥朱颜改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