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2月27日热线消息(记者 李倩 岳茵茵 通讯员 宋本奇) 花1.2万元买的镜头,用了不到三个月就对不上焦了,以后才发现自己买的镜头是水货。兖州市民张女士向本报爆料,购买数码产品一定要擦亮眼,以免落入商家的消费“陷阱”。
去年,兖州市民张女士和老公在济南科技市场,花了1.2万元购买了一个尼康的镜头。两三个月后,相机开始对不上焦,拍出的照片也十分模糊,找专业人士也没调好。张女士只好坐车去济南的售后维修站维修,售后工作人员经过调试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张女士决定返厂到上海维修。售后维修人员查询机器型号准备办理手续时,才发现张女士的相机根本不是他们的货,张女士这才发现自己买的镜头是“水货”。
知道情况后,张女士赶紧去消协部门投诉备案。根据张女士提供的购买发票,兖州市消协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了解,经过与济南的销售商进行协调,最终商家为张女士更换了新镜头。
张女士介绍,商家更换了镜头后,她当时就打电话查询镜头的编号。觉得不放心,她又来到尼康售后维修站咨询,确定无误后,这才放心地回到济宁。
延伸阅读
关注附件辨真伪
消费者没有专业知识,在购买数码产品中,如何才能避免落入消费陷阱呢?济宁九龙家电数码专区销售经理王光辉介绍,正规的行货可以通过防伪标识的电话查询编号。“消费者不是专业人员,单从镜头本身很难辨别是水货还是正规商品。但可以通过商品的附件,例如根据说明书、纸页的质量、保修卡来区分,因为正规行货防伪标识、机身编码都有固定位置,而且十分清晰,消费者多走访几家进行比较是可以判断区分的。”
维权故事栏目征稿
您是否被巧舌如簧的商家所诱骗?您的消费权益是否受到过侵害?您有什么维权妙招?请您讲述“维权故事”,也给更多的消费者以启迪和警示。我们会根据您提供的线索进行详实调查,同时邀请有关部门专业人士为您答疑解惑。
本报维权热线:2321134;邮箱:qlwb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