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闫西龙 本报通讯员 高钧 毕艳艳
为充分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市就业需求趋势,东营市劳动就业办公室近日集中对全市663户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了用工需求情况调查。从调查情况看,企业用工缺口大,尤其是一些行业性企业用工需求缺口明显。劳动者工资水平增长明显,一线操作工人的工资基本在2000元以上。企业用人观念发生转变,用于提供劳动者福利待遇的投入增加,企业想方设法挽留劳动者。外出务工流向转变,本地企业外出招工遇冷。
积极变化
工人薪酬增长明显
从企业用工调查情况看,663户企业中有530户企业有用工需求,占调查总数的79.94%,可提供23942个岗位,涉及16个行业的53个专业工种。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后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大大减弱,以及“黄蓝”两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直接推动,全市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增长,与2009年、2010年同期市场用工需求总量的12399人、18472人相比,分别增长93.1%和29.61%。需求增长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橡胶轮胎、机械加工制造、纺织、餐饮服务业、商业等行业,涉及专业工种主要是一线操作工人、高技能水平的熟练工及餐饮业服务人员。
由于受物价上涨、用工需求缺口较大以及东营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等因素影响,企业工资待遇水平也有了大幅度增长,最低薪酬由2009年、2010年的700元、800元提高到1200元以上,增幅超过50%。其中化工、橡胶轮胎、加工制造业工资增长最为明显,一线操作工人基本每月在2000元以上,熟练工每月在3000元到5000元之间。
用工行为更加规范
为了减少招工难和缺工现象带来的困难,部分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企业越来越重视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水平,营造丰富的人性化企业文化氛围。在招聘简章中对用工合同、社保缴纳等多方面福利待遇作出承诺,更多地体现出对企业员工价值的认可和稳定招用人员的愿望。与以往劳动者想就业需要竞聘上岗不同,如今更多的是企业特别是同行业之间的招聘竞争日趋激烈,求职者择业时也会对比各个企业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来进行合理选择。
面临问题
缺工行业逐渐扩大
从调查情况看,缺工行业范围由化工、橡胶轮胎、纺织等个别行业向机械加工制造、商业、餐饮、建筑、机电等其他行业逐渐扩散。一些多年来具有较强吸纳就业能力的“香饽饽”企业依然存在较大的用工缺口,如华泰集团今年尚缺工450个,可见企业缺工已经成为较普遍现象。缺口较大的专业工种主要是车间一线操作工、高技能熟练工及餐饮业服务人员。从2月份举办的全市“春风行动”大型用工洽谈会招聘现场看,共提供岗位12961个,进场求职约6000人次,招聘人数远大于求职人数。
赴外地招聘也遇冷
据了解,在本地用工可供能力有限以致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选择外出到其他省市招聘的企业也面临着新困难。由于受中、西部开发建设热潮影响,到陕、甘、宁等原来的主要劳务输出地的招聘也同样遇冷,如山东恒丰橡塑有限公司提供的近千个招聘岗位,在外地仅招收到60余人。主要原因在于当地劳动者如今也可以在家门口找到相对不错的工作,更愿意选择就近就业。
从往年东营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来看,企业用工存在着特定时间阶段招工难的规律。每年第一季度是企业储备人力资源、调整员工队伍幅度最大的时期,用工需求在这段时间内集中释放,形成阶段性招工难问题。但随着春季大型劳务交流会、劳务集市招聘会的举办,用工供需求双方充分对接,从第二季度开始便可得到明显缓解。
解决之道
让外出者返乡务工
东营市劳动就业办公室主任辛雁冰认为,当前存在的招工难问题不可忽视,如不及时化解将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发展。为有效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有效的政策措施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鼓励和吸引劳动力到本地就业,促进输出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以此推动劳动力资源配置由内转外输型向以内转为主导型转变,为企业招工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从长远来看,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健全完善市场化用工机制才是解决招工难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的用工缺口现象也会促进劳动力价格趋向合理,使企业“以人为本”的用工理念更加成熟,促进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的快速实现,营造良好的务工用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