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王起连,78岁,莒南县岭泉镇淇岔河村一位普通的农民,喜欢读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管理村里的图书馆的时候博览群书,后到南方学习种植水稻技术时,当地私塾先生传授他教育孩子的方法。在他和妻子的培养下,把五个孩子培养成一位博士后、一位博士、一位研究生、两位本科生。
A乡村图书馆里阅览群书
2月28日,记者见到78岁高龄的王起连老人,精神矍铄、身体硬朗的他给记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而说起话来,老人谈吐不凡,言语间夹杂着典故。
王起连由于家境贫寒,小时候没有读过几年书。但他年轻时勤奋好学,喜欢读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淇岔河村里有一座图书馆,村民可以免费借阅,他在这个图书馆管了几年书。“其实,那也不能算是图书馆,只有一间草房、一盏煤油灯、一个书架。里面的藏书也不多,我每隔半个月,要背着布袋到县城的图书馆借书,每次一两百本,来回80里路。这一借就是四年。”回忆起当年背书的经历,王起连仍然唏嘘不已。
“我那几年在图书馆里,有机会接触书,看了许多的书。”王起连说。在管理图书馆的几年里,王起连把图书馆的400多本书以及县城图书馆的藏书都读了个遍。
B私塾先生传授教子秘诀
1958年,村里推选进步的年轻人到南方学习种稻子技术。王起连和临沂地区的200多名年轻人来到江宁县(现为南京江宁区)。在江宁县的一年里,他积极学习种稻技术,经常一个人在烈日下插秧、打农药。在稻田边,有一座私塾,几名私塾先生看到他如此勤奋,经常叫他到私塾里休息喝水。
这几名私塾先生在王起连休息的时候,向他传授培养孩子的方法。而正是这个偶然的机会,王起连开阔了眼界,按照私塾先生传授培养孩子的方法,把自己的五个儿子全部培养为大学生。
一位私塾先生告诉王起连,要从小培养孩子喜欢读书的习惯,孩子刚学会说话的时候,让他学会家中的家具名、人名等等。而三岁以后到上学前,要让孩子背诵成语、诗词、三字经等等,这个阶段多背少写,最重要的是储存知识。到了六七岁的时候,能背下来六七十首唐诗,十几个故事……
“当时的南方,教育比较受当地人重视,而在当时的临沂,很多村里连小学都没有。那次南方学习的经历,对我影响很大。”
C五个孩子都金榜题名
当时的淇岔河村家家都在做鞭炮,不少村民认为,上学不如在家做鞭炮赚钱“实惠”,而王起连夫妇却专心培养孩子。受王起连的影响,妻子王传美一直很支持几个孩子上学。
因为地里活儿多,邻居们看王传美忙不过来,有时劝她让孩子辍学帮帮忙,但她从没答应过。“我当时从来没有这种想法,我的观念就是一定要让孩子接受教育,五个孩子都得上学,落下谁都不行。”王传美说。
在王起连家中,藏有不少古典书籍,王起连喜欢看书,而他的五个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都从小喜爱学习。从小学到高中,他们在班上都是第一或第二名。而老三初中、高中都只读了两年,16岁的时候,以高分被南方一所大学录取。
王起连家中老大经济学本科毕业,老二获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博士后,现任一所重点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老三是材料学博士,老四硕士,现在省级新闻媒体工作,老五经济法学本科毕业,在法院系统工作。
D王起连家有件“神褂子”
王起连的孩子都读大学在当地传为佳话,不少村民纷纷到他家“取经”。当时,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家穷,王起连家孩子衣服是老大穿完老二穿,有一件深蓝色褂子,一直到老五还穿着上学。补丁叠着补丁的这件褂子,被村里人都说成“神褂子”,穿上它就能考上大学,于是很多人来他家穿这件衣服。
“其实,没有什么所谓的‘神褂子’,真正的秘诀是:父母一定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教育孩子要和风细雨,不要打骂,让他们多看书……”说起自己教育孩子的办法,王起连滔滔不绝地总结了起来。
而王起连在自己的孩子考出去之后,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劝说其他村民一定要让孩子上大学,并给他们讲培养孩子的方法。王起连说:“那几年,淇岔河村不少人都有了这个观念,村里一年能考出去几十个大学生。”
而王起连也成了校园外的“教育家”,在他的劝说下,淇岔河村在那几年考出去200多名大学生,其中博士近10名,研究生40多名。正因此,莒南、临沂的几十所中小学纷纷邀请王起连给学生、家长作报告,甚至录下音留作教学资料。
文/片 本报记者 周广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