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7%,能否抑制GDP比拼?
政协委员激辩政绩考核标准,认为不能单以GDP论英雄
  • 2011年03月07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特派记者 郭静 杨凡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了未来5年的GDP增速为7%,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但这个数字,能不能压住地方的GDP比拼?3月6日下午,在经济界小组讨论会上,委员们针对这个数据展开了辩论。

    “众所周知,‘十一五’时我们定的指标是7.5%,但实际上却达到了11.2%,‘十二五’定了7%,又意味着什么呢?当然,大家都明白,意在放缓经济增速,是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但是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呢?”下午的讨论开始不久,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钱智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

    “我认为,7%这个指标,表明了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的坚定决心,是一个导向问题,不是指令性的指标。”李德水说。 

    “‘十一五’时也说不是指令性指标,但是实际上都远远超出了,那么,‘十二五’期间,这个决心怎么实现呢?”钱智民继续追问。

    “当然需要落实各项政策。我之前听说过,各省市的‘十二五’规划制定时,有15个省的GDP目标是再翻一番,后来又改到10%左右了。”李德水说。

    此时,全国政协委员胡德平忍不住插话道:“其实我认为,关键是政绩考核标准的缘故。排名的时候都盯着GDP,排在最后的可能还被免职,能不拼命加速吗?”

    “是啊,不能光定一个指标,还得有配套的指标考核体系。很多指标没完成,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服务业,为什么发展慢?税收少啊,税收关键靠制造业。”另外一位委员感叹。

    钱智民表示同意:“考核体系首先得改。至今还没看到哪个地方因为环境污染被批评的,环境污染的指标怎么不公布?水污染情况怎么不公布?一个GDP的数字就能囊括一切,如果不改变这种情况,指标压得再低,也压不住各地的GDP大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7%,能否抑制GDP比拼?
提升居民收入做大中产阶层
“大腕”也“麦霸”
外交部长杨洁篪今日答记者问
刘伟:增强机遇意识坚持积极作为
强化民生考核保障目标实现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