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百市民共筑千米海防林
本报第一期义务植树圆满结束,12、13日报名仍在继续
  • 2011年03月07日 作者:
  • 【PDF版】

    一名参加植树活动的小朋友自己扛着铁锹往植树地点。

    ▲植起树来,浑身是劲。

    ▲一辆私家车里坐的满满当当。

    本报3月6日讯 迎着和煦的春风,6日上午,在黄海之滨套子湾上,500余名市民和本报记者一起,两小时就“植起”了千米海防林。本报第一期义务植树圆满结束,12、13日植树报名仍在继续。

    6日上午8点半,位于烟台芝罘林场的黄海之滨套子湾上,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植树者。他们或自驾车全家老小一齐出动,或呼朋引伴组团而来,或乘坐本报的大巴、搭乘8路公交车而来。他们下了车就扛锨、拎树苗,兴致勃勃去海边植树。

    “早上5点半就起床了,孩子都没来得及吃早饭,生怕错过这次活动。”第一个来到植树地点的赵黎明先生说,儿子赵益展今年上一年级,知道要参加6日的义务植树后,晚上特别兴奋,叮嘱他一定要早叫他起床,一大早他还睡得迷迷糊糊就被儿子叫了起来。于是,赵黎明就带着儿子骑着摩托车,早上7点40分左右就赶到了植树地点。

    9时许,百名烟台大学人文学院的学生带着植树工具,乘坐本报的大巴车来到了植树地点。“家长来领工具啦!”一声令下,来到的市民手里都有了自己的工具,刚刚到来的植树市民,车还没停稳,就开开车门小跑着过来“抢”工具。

    到上午9点半,烟台芝罘林场旁的道路上便挤满了植树者、停满了车辆。按照指示来到植树地点,大家挖坑的挖坑、拿树苗的拿树苗,热火朝天地大干起来。烟台芝罘林场技术人员还专门来到现场,指导大家如何种树。

    “奶奶,过来帮帮忙!”4岁半的小朋友拿着自己的小铲子对正在一旁挖树坑的奶奶喊道。“妈妈,我下周还想参加……”“这是我们的寝室树,名叫‘331’……”不一会,十米、几十米、一百米……上千米的海防林就“植起”来了。

    到上午11点30分左右,2000余棵柽柳树苗全部栽植完毕。烟台芝罘林场邵科长望着长长地海防林由衷地赞叹道,咱们的“大部队”真能干呀,“感谢齐鲁晚报组织这次活动,在我们的海边植树。”烟台芝罘林场一定会好好照顾好这些树苗,让他们茁壮成长。

    ②

    树树连心

    栽下愿望树

    3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植树现场,在植树地点记者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过来参加植树活动,在这些孩子中有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有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学生、高中生等。

    “今天礼拜天,孩子也完成了作业,带着她出来参加植树活动,让孩子体验一下生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是有好处的。”一位家长如是说。在植树现场,记者看到,一个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想植一棵愿望树。”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位小男孩名叫姜蕴轩,今年3岁半。他的妈妈李泓锟告诉记者,“今天要过来植树,儿子昨天晚上就很兴奋,告诉我他要植一棵愿望树,留着许愿,这样愿望就可以实现了;还要种一棵石榴树,因为他最爱吃石榴了。”

    共种夫妻树

    家住福安小区的陶女士,听说齐鲁晚报举办植树活动,提前好几天就报上名。“为了这次植树活动,我俩早上6点钟就起来了,7点钟开始吃饭,7点50正式从家里出发,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来到植树地点。”陶女士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64岁的陶女士跟老伴卢老先生结婚已经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来生活一直很幸福。陶女士说,一直以来,她就有这样一个愿望,希望参加一次公益的植树活动,今天总算实现了。陶女士一边插着树苗一边乐呵呵地说,“你看,这些都是我们种的,统一命名为夫妻树,这是我俩早就起好的名字。”

    四棵家庭树

    “这四棵树分别叫大毛、二毛、三毛、四毛……”上三年级小朋友于汇源看着栽好的四棵小树兴奋的告诉爸爸。参加本次植树活动的市民于先生带着一家四口在活动现场栽下了四棵“家庭树”。

    在活动现场的最西头,记者看到两个孩子正拿着铁锨,在父母的指导下认真的为小树挖坑,“孩子们一听今天要参加齐鲁晚报组织的植树活动,早早的就起床了。”于先生告诉记者,姐弟俩可是齐鲁晚报的忠实小粉丝,以前组织的“我请爸妈吃顿饭”、“义卖报纸,拯救流浪猫狗”等活动,他俩都参加了,这一次更是不能错过。“这是我们一家四口第一次全体参加植树活动,很有纪念意义,今天要在这种下四棵小树,代表我们这个家庭。”

    十几分钟的时间,四棵树就栽好了。“第一棵代表爸爸,第二棵代表妈妈,第三棵代表姐姐,第四棵代表我,我还分别取了名字:大毛、二毛……”于汇源的小脸蛋笑成了一朵花。

    友谊树、校友树、乡亲树

    “这是友谊树,这是校友树,这是乡亲树。”6日,在海岸边,刘凯祖指着种好的三棵树苗笑着介绍道,“每一种树都有它独有的意义。”

    在6日的植树活动中,刘凯祖可谓收获多多,不仅种下了二十多株树苗,为海岸线镶上了自己的一点“绿色”,而且还结识了许多的校友和老乡。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植树中遇到老乡,真是没有料到的收获。”

    据刘凯祖介绍,他2007年毕业于烟台大学法学院,目前在市区一家大型企业工作,从报纸上看到今天有植树活动,报了名并和朋友一起开车过来了,领了铁锨和树苗之后,便在海岸线上开始了“奋战”,一口气种了十来棵树苗。

    “在植树中,我和旁边的学生聊了几句,并且相互帮忙拿树苗。”刘凯祖笑着介绍道,后来才发现他们不仅是校友,而且是老乡。“我们是烟台大学中文系大一的学生,刘哥和我家又都是聊城的,所以大家感觉都特别的亲,树苗种的好,玩的也开心。”王亭亭笑着说道。

    在现场,记者看到,小刘和几位刚认识的树友把共同种下的树苗进行了精心的打扮,在蓝色的卡片纸上留下了各自的名字,以及祝福语,挂在了树苗上,并相约明年此时一起来看望这几棵树苗。

    花絮

    七旬老人栽了70多棵树

    “早上七点多就从家里出发了,生怕来晚了”,6日上午,在“齐鲁晚报低碳补偿林”的植树现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仔细地挖着树坑,一旁的小孙子则忙着往坑里放树苗。在交谈中记者得知,老人已经74岁了,早上坐了半个多小时的摩托车来到活动现场,就为过过植树的瘾。到活动结束,老人共栽了70多棵树。

    3岁幼童拿起了小铲子

    6日,在芝罘林场海岸线的沙滩上,一个3岁的小女孩,手拿小铲子挖土种树

    的场景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

    这位3岁的小女孩名叫彤彤,由于年龄小,尽管话还不能说清楚,但干起活来可是非常卖力,一点不逊于身旁的大人们。拿着小铲子不停的铲着土,最后,索性直接跑到树苗坑里去挖土。

    骑车11公里来植低碳林

    一到达植树地点,骑在自行车上的李超就抬起手表看了看时间。戴草绿色帽子、穿雨靴、骑着旅行山地自行车,李超在我们的植树队伍中特别显眼。

    “我从开发区骑自行车来种树的。8点32分我从家里出发,11公里到这里用了35分钟。”李超解释说。“这才是真正的低碳环保。”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赞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百市民共筑千米海防林
植树日志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