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行齐鲁
刘玉民和他的竹枝词
  • 2011年03月10日 作者:
  • 【PDF版】

    □苗得雨  与刘玉民同志相识是在他荣获茅盾文学奖之后,那时人们熟知的是他的长篇小说,对他寄予更大期望的也是长篇小说。果然,在时隔几年之后,他的长篇力作《过龙兵》,在文坛和广大读者中激起广泛关注和好评。没有想到的是《过龙兵》余波未平,我却读到了他的诗———新古风诗。先是在《山东文学》上,随后上了《人民日报》和不少报刊。那些诗洋溢着生活气息和哲思韵味,让人读过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后来便是竹枝词了,先是《济南竹枝词》,随后是《胶东竹枝词》,再后来便成了《山东竹枝词》。

    竹枝词是发轫于巴渝一带的古老民歌,经由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发掘变成一种新诗体,却仍然保留着语言通俗、音调明快的特点,因而得以风扬八方。竹枝词开始以描写男女爱情为主,后来逐渐演变成“广为记事,以诗存史”,也即以记述地方风俗史为主的诗歌形式。因为二十几年前刘玉民同志读过郑板桥的《潍县竹枝词》,并且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今日,当他有心要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济南写点什么的时候,竹枝词便出现在面前了。他先是尝试着写了三十几首,没想受到了欢迎和鼓励,于是一发而不可收,以至于放下手头的创作计划,拿出近三年的时间,走遍全省十七大城市,先后写出五百八十多首,并在《人民日报》和全省十几家报刊相继发表,形成了山东诗坛和地域文化建设中的一大景观和收获。

    作为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诗体,竹枝词在我省也早有流传,如明代王象春的《齐音》,清代董芸的《广齐音》、郑板桥的《潍县竹枝词》,以及当代徐北文的《济南竹枝词》等等。但这集中在济南、潍县等少数几个地区,内容也多以记述风情景物为主。刘玉民同志的《山东竹枝词》则囊括了全省各地,涵盖了历史、文物、传说、民俗、物产、风光、时尚、建筑、艺术、地理、气候等方方面面,成为山东第一部民歌体的当代风俗史,其开创性和地域文化方面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足以夸耀于后人。

    《山东竹枝词》包罗万象、色彩斑斓,却并无松散杂乱之虞,是因为刘玉民同志在深入各地采风和考察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了地域文化这条主线,突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引领作用。如济南的泉水文化,济宁的孔孟文化,淄博的齐文化,临沂的红色文化,聊城的水城文化,泰安的泰山文化,莱芜的钢城文化,潍坊的风筝文化,东营的黄河口文化,青岛、日照的港口文化,烟台的海洋文化,威海的渔乡文化,菏泽的牡丹文化,枣庄的煤城文化,如此等等。其中如泉水诗、渔家诗等还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即使地域文化特点并不突出的德州、滨州等地,由于选取从枣乡文化和退海之地的沧桑巨变等角度入手,同样写出了特点和情趣。

    从艺术上说,刘玉民同志在新古风诗创作中一向追求的是“不囿唐宋体,但求古诗神”的境界,这种追求引申到《山东竹枝词》,则是打破传统格律诗的束缚,将民歌与新古风诗融汇一体,创作出一种既具有诗情画意,又自由酣畅的风格。如写黄河口荒原的:一望无垠是荒原,二望无垠是盐田;三望无垠是大海,四望无垠有苍天。写湿地公园的:十万芦荻十万花,十万鸥鹭十万家;十万红毯十万油,十万诗篇醉天涯。写路边酒家的:土鸡土鳖几大碗,土鱼土狗又几盘。土菜土瓜土井水,还有土酒使劲灌。

    在记述和描写各地的风情景物时,刘玉民同志还不时把目光指向人性和人生感悟的深处。如《济南竹枝词》中的《荷花宴》是这样写的:荷花居然佐琼浆,酥炸软蒸有新香。但得入内能祛浊,人心从此透清芳。《淄博竹枝词》中的《范仲淹》是这样写的:少年踪迹雨后泥,千年去后众生觅。寄语当今同仁友,美文一篇胜虹霓。

    自然,《山东竹枝词》中最受欢迎的还是记述和描写当代民间风俗和老百姓生活状态的部分。如《济南竹枝词》中的《山会》:道是山会非重阳,数千男女相鸳鸯。更有白发父母在,也收信息也烧香。《学生》:过河卒子过山羊,夜半未睡清早慌。若问天下谁人苦,上学孩子第一当。《家长》:孩子贪玩好心焦,孩子拼命也煎熬。骂了教育骂学校,终了还挤独木桥。

    作为发源于民间并且特别注重于秉承民间精神的诗体,竹枝词在“记事”和“存史”中,一向对百姓疾苦多有描述,而对于百姓不齿和痛恨的某些社会现象则加以讥嘲和鞭挞。《山东竹枝词》中也不乏这一类佳作。如《二两猪肉》:父母下岗爷致残,小本生意半饥寒。可怜孩子上学苦,猪肉二两好解馋。如此等等。

    正像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和事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文学。我想,《山东竹枝词》亦是如此。但作为山东第一部民歌体的当代风俗史,《山东竹枝词》的出版确乎值得我们为之庆幸和珍惜。因此我向刘玉民同志表示祝贺,并祝愿他在未来的岁月里,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为我们也为广大读者,创作出更多的“惊奇”。(此文系作者为《山东竹枝词》一书所写的序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玉民和他的竹枝词
周村有座董永墓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