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锦江
如果雷锋活着,现在他已经是一位71岁的老人了。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以后,每年的3月5日,都成为全国人民纪念和学习雷锋的日子。48年过去了,面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变,今天的人们还有没有必要学习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会不会过时呢?我们试着对雷锋精神在新时代作一个。
穿越时空:雷锋回来了
假如真有时光隧道,让雷锋突然回来。在潍坊学院体育馆,雷锋要做一场专题演讲报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题目一讲出,并没有出现满场雷鸣般的掌声,反而一片哗然。做螺丝钉怎么能行?现在考不上211、985的重点大学找工作都难,做螺丝钉怎么买得起房子、开得起汽车,甚至连生存都是个问题。
面对这样的“新问题”,雷锋陷入了深思,“难道脚踏实地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错了吗?是我错了,还是这个时代错了?”
雷锋像往常一样,在火车站看到一位老妈妈挺焦急,上前询问得知老人是从乡下来看她的孩子,钱不够了。于是雷锋给老人买了车票。回到了部队之后,雷锋并没有收到感谢信。当他再次到潍坊火车站时,又一次碰到了这位老妈妈,当这位老妈妈向他重复了同样的事情时,雷锋又陷入了深思,难道自己又错了?
雷锋经常出去做报告。他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一天,雷锋坐上了火车,他看到人很多,就把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老人连声说着谢谢并坐了下来,雷锋一会帮人搬行李,一会帮乘务员打扫卫生,累得满头大汗,但因为做了好事心情格外舒畅。雷锋一抬头发现他让给老人的座位被一个年轻人坐了,老人去了另一节车厢站着,雷锋愤愤地去找这位年轻人,让他给老人让座,年轻人却说,我花了15块钱从老人手里买来的座。雷锋再次陷入了深思,难道自己又错了?
突然有一天,雷锋收到一纸法院传票,有一位老太太告雷锋将他撞倒,需要向她赔付相关医药费、误工费、精神损失费、住院期间对孙子的思念补偿费……雷锋气愤不已,明明是老人自己不小心摔倒,我出于好心将她扶起并送往医院,怎奈血口喷人说我撞倒她?法官判案理由更让雷锋上火,如果不是你撞的,为什么你要扶她并把她送往医院?雷锋再次深思之后,痛下决心,要改。从此以后,雷锋做好事都必带一个制式免责
表,做好事之前必先出示。
一个“傻子”和一群“傻子”
雷锋精神后来被人亲切地称为“傻子精神”,时代在变化,一个人当“傻子”做好事的成本也在增加。潍坊一家家装公司的老板张仕佳女士就曾面临这样的尴尬,张仕佳生在安丘农村,小时候受过不少苦,长大之后自己创业苦心经营,有了一定的积累。于是就找到了个贫困家庭进行救助。
刚开始的时候,张仕佳只是对这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小刘每个学期一定的学费和生活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个家庭也熟络了起来。小刘的母亲在上班的路上出了车祸,打官司、付不上医疗费,张仕佳都不遗余力地帮忙解决。但是时间久了,张仕佳也开始有些力不从心。
张仕佳说,救助这个家庭她花了多少钱,她不想再提,渐渐地她成了这个家庭的唯一可以指望的人,这样的经济负担已经超出了她的预想。为此,她和丈夫吵过好几次架。
最后张仕佳觉得实在有些累了,就求助义工组织和慈善团体,她从此转至背后做雷锋。有记者曾约她,让她多谈谈这几年以来她为了这个贫困家庭所做的事情,她婉拒了,因为她一直觉得她有些对不起那个家庭,因为她无力为那个家庭再多做一些什么。
“雷锋没有常住户口,三月来了四月就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在坊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意思就是说,学雷锋已经变成了一场“秀”。在这样的“秀场”,一个人做“傻子”,确实越来越难,成本也越来越高。一个人拥有“傻子”精神想改变些什么很难,但一群雷锋经常活跃起来,或许就能改变些什么。2007年的时候,潍坊开始出现潍坊义工等公益团体,并不断发展壮大。据民政部门统计,潍坊目前有义工、志愿者多达10余万人,他们经常活跃于社区和弱势群体当中。他们背后也有一份成本账,每次助学、济困都是有计划的在进行,像一排排抗洪的战士,一个人倒下了,会有另一个人马上把缺口填上。反过来看,他
们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不计成本。个人“雷锋”精神,似乎有些“过时”,因为行得艰难,当下的社会价值观体系下“个人英雄”的土壤并不富庶。
今年的“雷锋日”如往年一样,很多学校、单位组织志愿者做公益活动。雷锋日一天蜂拥去做好事,但是雷锋日一过,大家似乎没有了学雷锋的理由。
从大学就经常参与公益组织的的徐靖认为,这样的作秀应该被认可、被肯定。徐靖的志愿者组织刚开始的时候只有20个人,但是现在已经发展到了近200人,在做一些志愿者活动时,这200个人还会发挥自己的带动作用,让周围的朋友也参与进来。当看到这样一个影响多个的“带动效应”出现时,徐靖打心底感到开心。
有人说,现在大家学雷锋的积极性似乎有些弱了,没有以往热闹了。76岁的退休干部张书凯说,那是以前有单位、企业来组织,但是现在却很少有单位、组织在这一天组织了。张老先生认为,有时候奉献精神需要一些强制性的引导或带动,也许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干,但有一部分人却愿意干。团体性的引导、组织可以充分调动这一部分愿意干的人的积极性,时间长了,那些不愿意助人为乐的人的也会去干。
张老先生强调说,雷锋日是告诉大家应该去学雷锋,不是告诉大家只在这一天学雷锋。现在随着物质等资源不断丰富,不要求每个人都去无私奉献、不要求每个人都去穿补丁衣服,但助人为乐、节约的精神却不能丢。
不缺“螺丝钉”缺“扳手”
“NGO”(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不是政府,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它的原动力是志愿精
神。是公民社会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
雷锋就是新中国“NGO”的原始版本。到现在,不断发展之下,雷锋不再是个人,而是成了一个个团体。
在采访中记者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打扫一个60平方米的房间,出动十几个人;清洗一下社区广场器材,好几位义工每人一块抹布,甚至有的人连下手的地方都找不到。“没人给我们派活呀,我们总不能见谁就问需要帮忙吗”,义工宋远说。在潍坊,有十余万个“螺丝钉”,但是缺少“扳手”,谁来拧他们?这些“螺丝钉”不知道该去哪里发挥作用,这需要有人去组织。
个人学“雷锋”,往往被人投以抢风头、想出名的有色眼光,团体协作恰恰解决了这方面问题。干了8年义工的钟顺奎说,这么长时间了,扶老助学活动时人员的调配还是个问题。经常会按照受助人的需求,通过手机、网上发贴来确定第二天谁参加,但是第二天去的人总是会多出很多。这说明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缺乏一个有效的调动机制。
因为是做好事,也不能打击别人的积极性。很多时候,一大清早起床10个人去陪一个身体有些缺陷的孩子聊天,大家都非常积极,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上午也插不上几句话。给人一种有劲没处使的感觉。
潍坊市民政局局长吴海源说,针对此情况,下一步,民政部门将在12343平台的基础上对志愿者、义工队伍进行整合。谁家需要什么服务,将由平台指挥进行合理的调配。有老人自行车胎扎了,走不动,打个电话,平台就会指派最近的义工前去帮忙。有些偏远社区或者农村如果没有义工志愿者怎么办?吴海源说,完全可以由政府出钱“购买服务”。
这样的形式难道不是“雷锋精神”吗?而且更具针对性。给“钉子精神”赋予了精准定位的新内涵。
吴海源说,目前正在考虑在农村寻找这样的专、兼职服务人员。需要电话联系、跑腿的,可以每月进行一定数额的补贴。让有困难的群众享受到补贴,让有爱心的人士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可以进行优秀义工志愿者评选,进行奖励。
针对不同义工自己本身的特长,将进行信息录入。有人需要任何帮助都可以求助义工志愿者。志愿者们有能力、有时间希望为别人提供帮助,居民有需要想得到帮助,因为信息没有对接,导致大量“雷锋资源”闲置浪费。让社区居民之间互帮互助,这也是和谐社区创建的重要内容。
时代在前进,雷锋精神也在前进,几十年来,“雷锋精神”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从没有被曲解的不朽典型,就是因为“雷锋精神”在不断的被赋予新的内涵。
“学雷锋”的时代烙印
60年代:学雷锋的自觉性。“雷锋叔叔”让亿万中国人热泪盈眶。学雷锋是全民性的,助人为乐是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走在马路上会帮助警察维持交通秩序,还时常去邻居家里帮忙打扫卫生。雷锋的肖像出现在大街小巷,甚至各种学习生活用品上。雷锋形象几乎成了“偶像崇拜”。
70年代:学雷锋的
组织性。在那个年代是以单位的组织来指导人们集体去学雷锋。周末几乎都不休息,学校甚至规定“每周要做一件好事”。“学雷锋小组”遍地开花。
80年代:改革开放的年代,各种思想交汇,学雷锋也出现了少量不同的声音,出现了“雷锋日”的提法,于是有了“雷锋3月来4月走”的说法。
甚至出现“做好事被误解”的现象。学雷锋变得有点“羞涩”。
90年代至今:“雷锋精神”开始回归,并随着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电脑、互联网成为最夺目的科技发明产品。同时,雷锋精神也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义工、志愿者大量涌现,各种分类细致的NGO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