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3月21日讯(记者孙淑玉 通讯员 王爽)小时候抱着就可以帮儿子“方便”,长大后老两口把儿子抱到圆椅上,挖个洞大小便,老伴走后,直接在床上挖洞解决儿子的内急问题。万华社区现年74岁的郝翠敏,伴着患有脑瘫的儿子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从最简单的喂饭、穿衣,到看懂儿子的每个细微动作和变化,54年来,郝翠敏既是妈妈,又是儿子孙胜利在这世上唯一可以沟通的朋友。
郝翠敏家总共二十平左右的屋子内,横着两张床。临门的一张床是儿子孙胜利的“根据地”,除了偶尔
的咿呀声和不断扭着身子挣扎做一些活动,孙胜利总是很安静地看着不远处的妈妈。
“他不会说话,但听得懂我们在说什么。”郝翠敏指了指儿子。54年来儿子孙胜利已经由襁褓中的婴儿长成大人,以前抱着就可以帮儿子“方便”,儿子长大了,只能勉强扶着他在床上解决,最后郝翠敏干脆在床上挖了个洞,搭上马桶变成了简易的厕所。
这些年来,郝翠敏的生物钟几乎未曾变过。每天早上六点半就起来帮儿子小解,接着给儿子穿衣服、洗脸,这些都收拾停当就该赶
着做饭了。饭做好了,还得一口一口喂儿子吃。好不容易晚上十点左右能拾掇停当,半夜一两点又得起来照顾儿子小解。
尽管五十多年来,郝翠敏一门心思扑在儿子身上,但意外还是免不了。“现在装上铁栏杆安全多了”,郝翠敏指着儿子床边说,而在没装之前,儿子孙胜利曾因在床上跌下来两次摔断了腿。
老伴去世后,郝翠敏和儿子只靠着每月的补助过活。但即使如此,要强的郝翠敏也从不愿向儿女伸手。如今已经年逾古稀的郝翠敏,只担心“要是哪天我不在了,大儿子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