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 高建璋
“按照山东省流域治污部署要求,我市建立完善了‘治、用、保’防控体系,取得良好效果。”梅永红在23日举行的济宁市辖淮河流域及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汇报会上如此总结道。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对水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利用环境压力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改善的互促共赢。
治用保并举,建立全方位的治污体系
在“治”上,济宁市采取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大力度、全方位、严标准深化水污染防治。“十一五”期间,关闭了麦草21万吨、造纸7.8万吨、烧碱6万吨、合成氨6万吨等生产项目及全部的酒精生产线8条。目前,济宁市工业企业全部达到山东省地方排污标准,煤矿、电力、机械制造和商品浆造纸四大主导产业外排废水全部达到接纳水体环境质量标准,对河流水质实现“零影响”。
在“用”上,济宁市重点抓好再生水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量。投资4.29亿元建成7座再生水截蓄导用工程,可拦蓄达标排放中水5912万立方米,新增库容3860万立方米;实施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努力打造“没有污水排放的污水处理厂”,形成中水回用能力57.7万吨;鼓励企业大力实施废水深度处理和再生水利用,57家企业配套建设了再生水回用装备设施,处理后的废水达到再利用标准。
在“保”上,济宁市主要加强了生态修复和保护,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30亿元的“环南四湖大生态带”规划建设工程,着力打造生态屏障,提高水质净化能力。在保入湖水方面,采取建设河流入湖口人工湿地、修复河道走廊及滨湖区湿地等措施,运用生态系统净化入湖河流水质,全市建成和修复人工湿地17处、15万亩,对水体中的COD去除率达到50%左右,氨氮去除率达60%左右;在保湖中水方面,在南四湖区大力实施退耕、退地、还湿、还林工程,累计面积达到37.5万亩,并设立了10万亩常年禁渔区;为确保源头进水,实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风险调查与评估,加大监察监测力度,关闭了影响饮用水安全的相关污染企业,地下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100%。
防控结合,构筑全覆盖的安全屏障
为强化源头风险控制,济宁市在110家市控以上废水排放企业、80个市控以上废弃排放源、14家污水处理厂、16个重点河流断面安装在线监测设备327台(套);在所有排污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县界出境断面和入湖口分别设置5道安全防线,环境监测和防控能力大幅提升。
同时,济宁市持续不断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对存在的风险及时治理、即时消除。健全了市、县和企业三级应急预案,备足备齐了应急物资,定期开展跨区域应急演练,建立起了集防控信息、决策支撑和结果发布为一体的应急指挥平台,确保做到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或在线监控数据超标时,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切实保障水环境安全。
此外,济宁市在治水时充分发挥科技力量。“十一五”期间,济宁市总计投入9.98亿元,在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中水截蓄导用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环境安全防控平台等重点工程、重点领域广泛采用高科技手段,有效提升了治污能力。同时,引导企业加大治污技术研发,先后攻克了煤矸石与粉煤灰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造纸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改等重大技术难题,并全面推广应用,有的已初步实现产业化。
考核反馈: 南四湖治污圆了一个梦
“两天来,我们检查考核济宁市的水污染治理情况,许多检查现场非常壮观,令我们很受感动。”华东环境保护督察中心副主任刘国才在考核反馈会上表示,近年来,济宁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展顺利,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水,入湖河流众多,水污染防控难度非常大。就在许多年前,一些人把南四湖治污看做是一个‘梦’。”刘国才说,之所以将它叫做一个“梦”,首先是对南四湖水质改善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湖水更清、水质更好,为南水北调山东段水质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时,也是看到了南四湖治理水污染的难度。入湖河流达53条,并且以客水居多,治理难度可想而知。“如今,南四湖治污、变清的‘梦’终于圆了,这也为内湖水污染治理提供了经验,为水污染治理工作奠定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