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隔万里 亲如兄弟
济宁·喀什老师的“两地情”
  • 2011年03月25日 作者:
  • 【PDF版】

    张保元老师在喀什二中支教时,指导学生学习。

    24日,在济宁一中生物组,张保元(右)与喀什二中崔红刚老师交流。

    在祖国的版图上,济宁和喀什几乎一个在最东,一个在最西。虽相隔万里,但两地老师却亲如兄弟。

    文/片 本报记者 姬生辉

    济宁—喀什,两座几乎分列中国最东最西的城市,距离5000多公里。

    在喀什人们的心中,济宁的老师是最可信赖的朋友之一。提起援助新疆建设的山东干部,新疆当地人会竖着大拇指大声说一句:“亚克西”。

    1998年,济宁首位援疆老师赴喀什二中支教,近7000名师生迎来了万里之外的济宁老师。2008年7月,济宁九位教师以山东省第六批援疆干部的身份,再次赴喀什二中完成了两年半的支教生活。2011年3月13日,喀什二中的18位老师抵达济宁开始为期45天的学习。“距离不是问题,真挚的友谊是没有界限的。”在两地老师们眼里,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更是亲如一家的兄弟。

    “我们是来取经的”

    24日早上7点,崔红刚床头上的手机闹铃响了。他猛地坐起身,叫醒了邻床的同伴。5分钟之内,穿衣、洗漱完毕,两人快速下楼,走进济宁市中区招待所的餐厅。 

    30岁的崔红刚是新疆喀什二中的教师,在学校教务处负责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工作。11天前,作为喀什二中赴济宁学习团队的一员,他们一行18人换乘两次飞机后抵达郑州。走出郑州新郑机场,崔红刚快走几步,和在此等候的一名中年人来了个大大的拥抱。这名中年人是济宁一中的老师张保元。“我是张老师的学生,前两年他在我们学校支教,在教学方面没少帮助我。没想到4个多月后我们又见面了。”

    3月13日一早,济宁一中副校长徐登利和张保元老师驱车赶至郑州,将18位来自喀什的朋友接到济宁。“我们是来济宁取经的。”喀什二中教务处主任、团队负责人巩尊刚笑着说,18位老师将分到济宁一中和育才中学两所学校,进行为期45天的学习。

    24日中午12点,是喀什二中18位老师吃午饭的时间,在招待所餐厅内,他们要进行当日的第二次碰头会。像这样的碰头会,每天要进行三次,“因为其他时间大家都分散开了,只有吃饭时才聚在一起,所以每日三餐是交流的最佳时间。”崔红刚解释。

    “学习济宁好榜样”

    喀什二中,是当地师资、软硬件设施首屈一指的中学。学校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部,六个年级部共包括120多个班级,在校学生6500余人。

    “学校近几年来的发展突飞猛进,绝大部分都是援疆支教老师们的功劳。”巩尊刚说,10多年前,缺少骨干教师是学校的软肋,也制约着学校的发展。随着一批批援疆老师的帮助,现在的师资队伍水平已有了明显提高。

    去年11月底,山东省第六批援疆干部结束了为期两年半的工作,离开山东省对口援助地区———新疆喀什。19名援疆支教老师也从支教学校离开。今年3月初,喀什二中校领导决定选派18名教师,组成学习团队专程赶赴济宁学习包括新课程改革、后勤服务、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等方面内容。

    团队到达济宁后,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从后勤服务、学籍档案管理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学习。老师们分成两部分,分别在济宁一中和育才中学学习。期间,学习团队还将赶赴济宁部分县市区中学参观学习。

    “我们学校正在规划建设一个560亩的新校区,届时将实现寄宿制管理,不但城区的孩子能入校就读,招生半径已能辐射到下面县区。”巩尊刚了解到,目前,济宁一中新校区的建设也在进行之中,“我们有共同之处,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我们应该充分借鉴。济宁的学校不管是在师资培训,还是管理方法上都是我们的榜样。”

    “支教是一生的财富”

    “没到过新疆,你不会知道那边是什么样子,更不会知道自己赴疆支教的价值。”徐登利,济宁一中副校长,2008年7月26日,他作为山东省第六批援疆干部的一员离开济宁,和他一起的还有济宁一中的两位教师:张保元、李朝轩。 

    今年46岁的张保元是济宁一中生物组的普通教师,2008年7月初,他响应山东省援疆指挥部的号召,主动报名赴新疆支教。“慎重考虑之后,我决定要去新疆。不去我怕自己会后悔。”

    “到了喀什二中后,我确信自己来对了。”抵达支教学校后,张保元发现学校存在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老师教学还是题海战术,学生们无法体验到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因面临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包括张保元在内的19位支教老师全部留在了喀什二中。除完成新课改的重要任务外,张保元还带着4个班的生物课。

    支教半年后,张保元将学校停止许久的生物奥赛课程重新拾起,成立了由20名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辅导都集中在课余时间,我想出多种方法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最后的结果令我比较满意。”在当年的全国生物奥赛中,一名叫安智军的学生取得全国二等奖,南疆四地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后考入华东科技大学。

    “在喀什,我教了这么多学生,并且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考入满意大学。作为老师,能有这么多优秀的学生,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张保元如此评价自己的喀什之行。

    “我们是一家人”

    “虽然相隔10000多里,但我们是一家人。” 

    “赴新疆支教我们结识,近三年的相处,我们成了亲如一家的兄弟。”

    采访中,喀什二中教务处主任巩尊刚、济宁一中副校长徐登利向记者说出了几乎一样的话。

    “我们离开的时候,喀什二中的师生曾联名写信请求政府部门让我们留下,那种感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张保元感叹,近三年中自己只回了两次家,“老父亲突发脑溢血入院,知道后也想回家探望,但我走了这边的学生怎么办?”

    “很多家长听说是援疆老师带的班级,都纷纷要求孩子们转过来。”张保元深深感触到,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选派援疆干部意在加强两地之间的交流,援疆是一座桥梁,大家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徐登利向记者介绍,“到了新疆,我们代表了山东的形象,每个人都是怀着奉献之心,想为喀什多做些事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隔万里 亲如兄弟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