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32岁,祖籍山东济宁,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乳腺癌晚期患者,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于娟,于病中撰写的癌症日记,自3月15日正式加入本报和山东文学、网易共同举办的“中国首届网络文学大奖赛”以来,受到了网友的极大关注,被称为参赛作品中最感人篇章。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于娟在日记中表达的那种“活着就是王道”的顽强毅力和不屈精神。参赛以来,作者一边承受着巨大的疾病折磨,一边坚持写日记,其中记录的就医过程,亲情故事,生命感悟,甚至还有被神医巫道欺骗的一幕幕,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又心生对患者的真诚祈福。本报从今天起连载部分章节———
我曾经一度犹豫是不是把下面的文字写下来,因为我将要写下来的经历,充分暴露了我和光头(于娟的先生)对医学科技的无知,对自我判断的偏执,对求生的贪欲,希望癌症一招搞定三月痊愈的偷懒。然而,我想,若是不写出来分享给世人,那么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上当受骗,被谋财,被害命,会有更多的人不知道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癌症,而是人心,识破人心惊破胆的人心。
我在J医院认识了很多病友。病友关系不同于其他朋友、同学、同事的社交关系,它类似战友,却又不仅仅是战友,类似师徒,却又不仅仅是师徒,类似兄弟姐妹,却又不仅仅是兄弟姐妹。人与人若有共同点,会彼此吸引得很快,人与人若有共同病症,会彼此怜惜理解得很快。所以,我在J医院半年结交的病友,情分不比和我朝夕相处十几年的哥们姐们浅。
其中有一个刘姐姐。
刘姐和张哥曾经一度也是J医院22楼的著名人物。这对小夫妻的著名更多来自于张哥,一个和光头同年的胖娃娃脸小伙子。他们是常州人,酒店厨师和餐厅招待员的爱情故事。刘姐一病四年,巨大的经济压力活生生把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二级厨师逼成了一个高素质高科技的纳米吸波材料企业家。由此可见,有人能把灾难变成转机,有人会把转机变成灾难。我和刘姐年纪相仿,同病相怜的苦命姐妹,张哥和光头同年,名副其实的难兄难弟。我们都各有一个儿子,她在儿子15个月的时候查出乳腺癌,而土豆(于娟的儿子)14个月时我一病不起。太多相似,让我们两个家庭彼此信任,彼此支持,彼此加油。
话说我继续打赫塞汀,光头把心提到嗓子眼守在床边寸步不离的时候,张哥电话来了,第一句话带着哭腔“我们有救了”!
刘姐比我悲催,我打赫塞汀联合化疗,她打阿瓦斯汀联合化疗,两家比着烧钱,不过她比我不幸,停了化疗只打阿瓦斯汀都不行,肺转移病灶仍然不停长大。化疗若是能解决问题,癌症也就不是绝症了,于是走投无路的人四处寻活路。然后出现了一个此番故事的关键人物———刘姐妈妈的同事陈病友,此番事件里,她一直为自己化名陈圆圆。
陈是个非常有故事的人,乳腺癌晚期患者,曾经一度在出租车公司和刘妈妈是同事,结婚离婚,结婚离婚,自己还开鞭炮厂,鞭炮厂爆炸炸死了工人惹上了官司如此云云。这些故事我们都不关心,我们关心的是她确确实实是个乳腺癌晚期病人,五年前癌细胞到处转移,可是,她医好了,现在活得像个正常人,因此刘妈妈求她给条明路。
陈说,我是杨神医看好的,现在我和他一起行医看病。你让女儿赶紧来,有病友一起最好,相互照应,心里也有底数。
虽然岳母极力看好此事,但张哥有点犹豫不决,特意开车走访了陈病友和杨神医介绍的几个病人,看样子好像是那么回事。张哥电话光头,以证其实。
光头接了电话,推了所有的事情,大热天火速赶往常州。陈说杨神医经常在外云游行医,见之一面犹见天颜之难。
数天后,光头回来了。光头说,我觉得靠谱。
杨神医称自己得过淋巴癌,自己把自己医好了,他的治病理念是:饥饿疗法加中医治疗。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控制病人饮食,只能吃葡萄芋艿,切断癌细胞供给的营养,然后中医杀灭。他的中药,从养肝开始,从血液里根治癌细胞,非但肿瘤可以消失,就是血液里也决不让癌细胞有残留,所以经他治疗的病人绝不复发,绝不转移。
我们信了,确切地说,光头信了。人但凡有欲望,就会辨识不清真相,就会误判,就会被骗。哪怕这种欲望,仅仅是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