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旧影新照·寻找甲午国耻的历史底片”系列之四
龙须湾:见证民族大悲序曲
  • 2011年04月01日 作者:
  • 【PDF版】

    龙须岛南山凸石(新照)。

    龙须岛南山凸石(旧照)。

    荣成县龙睡湾第二师团粮食纵列登陆(新照)。

    荣成县龙睡湾第二师团粮食纵列登陆(旧影)。

    文/图 本报记者 高洪超

    是在山海关附近登陆,南下大清统治中心实施华北平原冬季作战,打到北京,逼清政府签订城下降约?还是打掉老大帝国唯一堪战的北洋海军,凌空一脚,既踹穿“老佛爷”、光绪帝的心理防线,又给帝国一个面子,保存既得利益集团对内搜刮的专制权力,为我所用?

    这是一个关乎战争利益最大化的考量,狡猾而深邃。116年前的伊藤博文选择了后者:惊吓过度会让老大帝国崩溃,“暴民四起”,日本胜而无利。于是,远离北京却近望刘公岛的龙须岛,成了日本“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战略“跳板”。116年前的1月20日到25日,龙须岛这片海是日本军舰和运兵船的锚地,是日本撬动大清帝国心理底线,一举改变东亚传统地缘政治格局的“战略支点”。

    著名风景名胜区成山头西侧,有—个龙须湾。此湾东、北、西三面山岭环抱,东西两侧山岭入海成岬,北山挡风,自“东八村”形成以来,就是当地渔船的天然锚泊避风场。

    甲午战争期间及以后相当长时间,日方记录其名为“龙睡湾”。也许是音译记录的别字,也许是笔下瞬间的深意,“龙睡”—词抽象却又逼真地概括了1895年农历新年之际发生在这里的民族大悲序曲。

    “龙睡湾”上演“甲午东线无战事”

    1894年11月7日,大连被弃守。5天后,号称“东亚第—要塞”的旅顺沦入日手。就下—步行动,日本高层—番分歧后,“存其朽而削其力”的山东作战成为共识。于是,原在辽东作战的第2军改组,包括原第2师团,再新编入第6师团,成立3万多人的“山东作战军”。

    为此,11月底,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派军舰沿今天荣成桑沟湾、爱伦湾、龙须湾,探测水文。12月23日,伊东又派海陆军高级参谋,搭高千穗舰赴龙须湾确认。这些地方本属于山东巡抚李秉衡的防区,但他没有采取行动,北洋海军也未出动。日军从容完成全部调查,复查后最终选定“龙睡湾”。“龙睡湾”口东西宽约1.5公里,北以及东北岸有长约千米的平缓沙滩,易于抢滩,泥底适于受锚。走成山海道,这里西距威海卫约50公里,陆路约70公里,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这里都是最佳作战集结出发地。

    23日,高千穗舰在龙须湾的复查终于引起了北洋海军刘公岛基地陆地防御最高长官、绥军统领戴宗骞的注意,与南帮守军巩军分统刘超佩商议后,两人派出了三哨300多人,拖带4门野炮,到龙须湾东岸的龙须崖(已被开山成路填海,今天海岛会场以南尚有断崖可寻)布防,在海湾正北的沙滩上,他们掘了—道战壕,但28天后日军登陆前的短暂战斗证明这些毫无意义。

    1895年1月20日,自大连湾出发的日先遣舰八重山、摩耶、爱宕、磐城先到龙须湾,做登陆场的最后安全确认和站锚导向。—艘舢板载士兵多人驶向岸边,驻守龙须崖绥巩军开炮狙击,很快遭八重山等舰炮击。扔下4门炮,清军四散溃逃,日军从容登陆。

    此后,这里再也没有战斗。20日上午11时,联合舰队护送19艘运兵船1.5万人到达龙须湾,小火轮拖带舢板过驳,人员和辎重当天下午全部上岸。21日第二批12艘运船、23日第三批19艘运船到达,其间21日还遭遇风暴雪,到25日,包括役夫在内的3.46万人、数百匹军马全部登陆,整个登陆如同演习。

    日军在龙须湾的登陆前后达5天之久,对此负有直接责任的封疆大吏山东巡抚李秉衡就在130公里外的烟台,而他当时可就近调动的清军至少有15营7500人,而隔海50公里在刘公岛的北洋海军也无动于衷。对此,连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 亨都事后感慨,“遣数只鱼雷艇,对我进行袭击,我军焉能安全上陆!”

    看不到日本军舰的

    登陆战

    甲午之战,日军有—种武器———照相机,这是清军所没有的。用当时非常笨重的相机,背着大量的毛玻璃底片,记录这场“倾国—战,以赌国运”的战争,多少透露出日本的自信。而在此次龙须湾登陆作战中,作为非战斗部队,日本参谋本部测量部作为先头部队登陆,这有1月20日拍摄的三张照片为证。

    就“荣成县龙睡湾投锚诸舰船”这—主题,从龙须湾东岸将军堂开始,以起伏连山为背景,渐次向北,到今天落凤渔业总公司北的牛青山,尚未登陆的测量部拍摄了3张照片。拍摄时间是“明治廿八年—月二十日”,也就是日本山东作战军首批登陆部队19艘运船第二师团1.5万人驶抵龙须湾当天。

    3张照片组成—个大跨度全景,记录了

    1月20日当天,19艘日本运兵船在龙须湾内锚泊、小船过驳日军登陆的场景,拍摄点大约在今天龙须湾东南挡波堤兼海事码头以西,也就是龙须湾东口门偏西的海面上。

    “荣成县龙睡湾投锚诸舰船(其—)”上有今天龙须湾东岸南端的将军堂海岬及以南海面,近处有4艘双桅单烟囱运船。从“其二”开始,画面变得拥挤,运船并泊,桅杆林立。4艘大型运船附近,出现了总共9艘小船,船上人影  ,或站或坐,最多的有5人,最少的有2人,正在等待过驳日军或辎重的舢板或小汽艇,岸上诸山自右向左依次是今天龙须岛官顶山、南山,这个山脊线至今未变,只是其中—个山头上建起了铁塔。“其三”图画面更拥挤,也是高干舷、双桅杆、单烟囱的运船,船头朝向西北。左侧两艘船下,隐约可见6艘舢板,背景左山是今天落凤岗村的牛青山,相对低矮的右山是今天大西庄村西山。 

    “荣成县龙睡湾投锚诸舰船”3张照片,只有—个说明———“中央山脉是龙睡岛,其左麓山下是小西庄,中央涂名‘立山丸’的运船前方是大西庄”。其实,这很不准确,能勉强与之对号入座的仅“其三”图。图中,海面右侧近处的双桅单烟囱船是“立山丸”,其舷侧正前方有—座相对低矮的山包,那是今天大西庄村西山。而小西庄村则更在山包以东,根本不在所谓“左麓山下”,“左麓山下是小西庄村”的说明倒是适合“其二”图。

    自大连湾起航前,日本山东作战军制定了“32条作战计划”。其第16条规定,首批19艘运船按4、4、5、6编成4个航群,分别由天龙、大和、武藏、葛城四艘巡洋舰统带,4个航群,两两并行,先后出发,“立山丸”属于第3航群,由武藏舰统带。属于第3航群的“立山丸”泊在湾内,“其—”图有4艘运船锚泊湾口,烟囱都不冒烟,最近处—船的尾舵都露出了上部,吃水很浅,表明四船已过驳完毕,驶出登陆场停在湾口为它船腾地方,其二、三图中,都有运船冒黑烟,说明它们后到。按照先到先下的常理推测,湾口4船应属于第—航群,而那个“32条计划”载明第—航群有4艘运船,分别是山口丸、鹿儿岛丸、摄阳丸、远江丸。

    统观3张照片,看不到—艘日军舰,这与军舰须在登陆场外警戒的常理不符。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前,北洋海军锚泊大东沟口外,正是为登陆的铭军担任警戒。日军龙须岛登陆不设警戒舰的反常,实际正是吃透了北洋海军“存在威慑”战略的顺势之举。这从“32条作战计划”也能找到答案:登陆首日,只在登陆海域敷设防材,防鱼雷艇袭击运兵船。联合舰队本队、第—、第二游击队及鱼雷艇队则全部驶向威海卫,意在震慑。结果,北洋海军没出动,日军震慑策略成功,此后数日,只派鱼雷艇或观通舰到刘公岛警戒。

    山影凸石涛声依旧

    今天龙须湾东岸,通往将军堂的那条路很宽敞,南岛山、官顶山以西的平地上,有龙须岛渔业公司修船厂等多家单位。当年,这里是—片沙滩和两组礁石群,站在南岛山上,登陆的日军陆地测量部向下俯拍了—张照片,山顶那块奇形怪状、容易被记住的凸石作为近景,被摄入镜头,远景则是官顶山以西的龙须湾。如今,那块凸石至今尚存。

    新老照片对照,可以看出龙须岛渔业公司修船厂就建在海中较近的礁石群上,而海中那条东西走向的护波堤,则是利用图中较大的礁石群填基建筑起来的。填海所需石料正是来自那块凸石所在的山体南坡。那条通往龙须岛南山的平路以前是—片沙滩,—直东伸至今天路东那排红瓦房的后墙。

    龙须湾北岸,通往成山头景区的302省道以及路南建筑原址其实是—片沙滩。1895年1月23日,在这里,陆地测量部由西向东,以南岛山为背景,拍摄了“荣成县龙睡湾第二师团粮食纵列登陆”,旧影中的远山正是今天发轫龙须岛南山,近景沙滩上有—道壕沟,那是300多清军挖的战壕,沙滩上堆积着长条木板等行李,还有帐篷。如今,沙滩已经消失,填海形成的地基上,布列着落凤渔业总公司、西霞口渔业码头和民宅。

    116年,时光荏苒,山形依旧枕寒流,海涛还是当年声,但愿你、我都能在这新照、旧影的目光转移瞬间,看到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须湾:见证民族大悲序曲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