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乾隆“大阅甲”只有棉袍重
专家详述盔甲背后的故事
  • 2011年04月04日 作者:
  • 【PDF版】

    乾隆金银珠云龙纹甲胄。

    本报记者 张向阳

    

    “大阅图”中的乾隆皇帝身着大阅甲,英姿勃发,体现了清朝皇帝的尚武精神。画中乾隆所穿大阅甲的质地、式样、做法、颜色、花纹都与故宫保存的乾隆帝大阅甲完全相同,并与《皇朝礼器图》所载大阅甲相符。本报特请故宫博物院武备专家曹连明先生为大家介绍乾隆大阅甲背后的故事。

    “黄金甲”竟是缎子造

    据曹连明先生讲,清朝以弓马定天下,入关以后为了保持传统和整肃军容,制定了大阅制度和行围制度,大清国皇帝和宗室大臣,凡参加这种活动的,也都要穿盔甲。在现存故宫的清代盔甲中,康熙和乾隆都各自有一件大阅甲,它是康熙和乾隆分别在大阅兵时才穿戴的大阅甲。康熙与乾隆的大阅甲形制基本相同,其特点是不用金属,而用金线在黄缎上绣出金版纹,代替甲上的金属,甲的部分内里使用蓝绸,正面使用黄缎,黄缎上以金线绣有龙纹等图案并布满金帽钉。

    “由于大阅甲并不是在战场上所使用的盔甲,而是一种礼仪盔甲,因此并不主要以金属制甲,其分量十分轻便,大概也就是一件棉袍的重量。”曹连明告诉记者。

    有意思的是,大阅甲中的盔,呈现金黄色泽,却并不完全是由金属制成,而是用牛皮做胎,以黑漆,镶以金、珠为饰;盔顶以金累丝镂空为座,饰以雕龙,嵌大小珍珠数十颗。据曹连明介绍,盔周围镶有梵文,间有璎珞纹,此盔平日不戴时,存放在漆木盒内,盒内饰有黄缎棉绸布,以免碰压,以示珍贵。

    乾隆大阅甲甲衣的护领、护肩、护腋、前胸后背、前挡、袖端上都有串珠绣的龙纹和彩云、寿山福海纹。下有两幅围裳,无襞膝。围裳内幅横分为四段,各饰行龙戏珠,以金版纹间隔,行裳侧边及底边饰升龙和行龙。护心镜亦以云龙纹板围护。富丽威严,精美无比。

    金银珠云龙纹甲胄三年完工

    大阅甲在清宫现存的盔甲中可谓制作最为精美的甲胄,但曹连明告诉记者,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一套乾隆二十六年制成的金银珠云龙纹甲胄,这套甲胄通身闪烁着金龙,有正龙、升龙、行龙16条,既非皇帝戎装,也非大阅礼时穿戴,是提供皇帝赏玩的珍品,其工技之精巧,可谓稀世珍宝。

    据介绍,这套甲是用小钢片连缀而成,表面只露金、银、铜、黑四色圆珠组成的云龙图案,重15.4公斤,由乾清宫养心殿造办处制造。自乾隆二十六年开工,至乾隆二十九年完成。用材有芜湖钢、金叶、银叶、红铜叶、黑漆。制作过程为,先将芜湖钢打成厚约1毫米、长4毫米的小钢片,将小钢片的一端凿成半圆珠形,并分别包上金叶、银叶、铜叶或涂上黑漆,另一端钻一个供穿线连结的小孔,然后将它们组成云龙,一排排地用线穿钉在底衬上。底子银色,龙身金色,龙发龙须龙尾铜色,钩边线黑色。全套甲共用60万小钢片穿连而成,甲里铺丝绵和绸里。据称,在制作时,先试做成一块钢布,乾隆帝见到钢的颜色不够华贵,指示要改为金、银、铜、黑四色,次年又做了试样,验明四种颜色不变,乃于乾隆二十六年正式制作。其胄以皮胎髹黑漆,镶有金、珠装饰,周围饰龙纹,并以梵文与璎珞相间,胄顶以金累丝为座,嵌红宝石及大珍珠70余颗。在其头盔上面有镀金梵文三重,总共44字。据《清内务府档案》载,梵文意为“心咒诅念观世音菩萨”。这套乾隆大阅甲虽已有200多年历史,但保存完整,色彩明艳。

    乾隆为大阅特制兵丁礼服

    曹连明说,在大阅兵中,八旗各营需身着盔甲,接受皇帝的检阅。而清代八旗盔甲有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等,均由清代杭州织造局制作,清代八旗盔甲以绸为面,蓝布为里,内絮一层薄薄丝棉,其面饰有等距铜镀金圆钉。甲由八部分组成,即上衣、下裳、左右护肩、左右护腋、前遮缝、左遮缝,穿时,由铜镀金纽扣连缀成一体。八旗盔甲种类形制相同,所不同者唯在颜色,正黄通体为黄色,正蓝通体为蓝色,正白通体为白色,正红通体为红色。镶黄、镶白、镶蓝三旗各以原旗本色为主,其边缘饰以红色。镶红旗甲中为红色,边缘饰以白色,以示区别。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乾隆帝命令制作新式八旗兵丁礼服,专门用于大阅会操穿用。新盔甲样式的设计,经过反复商议,然后绘出纸样,再将纸样送往苏州、杭州、江宁三处织造,做成样品,呈送皇帝亲自审定。乾隆帝批示“如式成造”。于是一种新式的八旗兵丁大阅盔甲就诞生了。

    据曹连明介绍,特意为大阅典礼制作兵丁礼服,在清代唯乾隆一朝。乾隆间两次由杭州织造局织造,达数万套,专门供大阅兵时穿用,平时则贮藏于西华门城楼内。这批盔甲除大阅典礼时穿用外,平时收贮于紫禁城内。现存故宫的有一千多套八旗盔甲。

    铁叶甲就像棉大衣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还是用皮革制成,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各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曹连明称,清朝时大量使用的铠甲是绵甲,也称铁叶甲,是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固定的一种铠甲。绵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适合中国北方步骑兵使用,厚实的布料中密嵌着铁甲叶,对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护能力。“这种绵甲看上去就像一件棉大衣一样,特别之处在于其铁叶并不是缝制在棉布的外面,而是嵌于内侧的,这就与时下许多影视剧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将士盔甲铁叶均露于衣外的情形迥然不同。”曹连明说。

    据记载,我国古代的盔甲也不轻。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其重量一般在三十公斤左右。而到了清代,重量大大减轻,一般在10-15公斤,可以说从重甲时代过渡到了轻甲时代,这时的盔甲更加轻便而易于使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乾隆“大阅甲”只有棉袍重
康熙大阅甲耗费不少黄金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