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农民的水利工程
  • 2011年04月12日 作者:
  • 【PDF版】

    朱玉民和村民们一起看他拍的果树图片。

    朱玉民在他的扬水站抽水泵前。

    朱玉民被认为是村里的“有钱人”。他从18岁开始外出打工,23年来起早贪黑,钱都是一分一厘辛苦赚来的,不可能有很多,所以他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有钱人。”

    他还被认为是村里的“能人”。他豪迈豁达,早年就外出闯荡,平时跟村里的干部说话也很随便,但这也不怎么符合“能人”的标准。

    但近一个月来,他的举动以及这个举动所带来的效果,让村里人又给了他一个称号:“好人”。“前两种评价都名不符实,但后面这个我会争取去做。”他所做的这件事是几十年来村里没人能办成的事:投资28万余元,建起个扬水站。

    果农几十年“望水兴叹”

    3月29日,记者在费县梁邱镇朱家围子村见到了朱玉民。一位高大魁梧,说话办事豁达开朗的汉子。他正在满山遍野地跑着查看几十个出水口的出水状况。扬水站建设还没完全完工,但村里及附近几个村1000亩果树已经浇完一遍。“管道还没埋入地下时就开始浇了,果树要打药、开花急需水,村民催得紧啊。”近一个月来,朱玉民雇着村里十几个村民,修建大家盼望了几十年的水利工程,现在已基本完工。

    朱家围子村的土地都在山上,有四个山岭,主要作物是1200亩桃树和山楂树。近几年,山楂和桃的行情都很好,困扰村民几十年的用水问题就更加突出了。果树因缺水产量低,果质差,眼看着这么好的行情,自己却没有好收益,村民急得直跺脚。“水果水果,少了水能行吗?”村民盼着改变这种靠天吃饭的局面,不管是风调雨顺还是天旱天涝,果子都能丰盈饱满,旱涝保丰收。

    其实,朱家围子村不缺水,有名的钓鱼台水库就在山下,这个村缺的是将这些水引上山的水利设施。每遇天旱,村民家家全员上阵,肩挑手提,每家几百棵果树,“累个半死也浇不过来”。很多果农买了柴油抽水泵,但因为山高坡陡,高的地方,水还是抽不上去。朱玉民说,看到村民热火朝天地往山上运水的情景,每个人都会感到心酸。村民朱景代告诉记者,挑一担水到山上后,望着不远处的水,更能体会“望水兴叹”是什么滋味。

    20年的辛苦钱投进了扬水站

    朱玉民兴修扬水站的想法已经有很多年了。

    他18岁时就出外做生意,早年在兰州卖菜,近几年又在青岛卖水果。他说,不管走多远,心里总挂念着家乡,每年都要回来一趟。村里的父老乡亲总让他带些客户回来,帮着销售村里的桃和山楂。他很积极地联系了一些客户,带客户回过几次家乡,但他发现,村里的果品质量比别的地方的要差,而差的原因就是浇水少。“那时心里就觉得很难受,我们村的果树品种并不差,缺水导致了一些晒伤病等发生,影响了果品的质量。”多年从事水果生意,他知道如果水浇得好,果树产量可以提高四分之一,水果的品相也好,每斤果子的售价也能提高四分之一。这一上一下对村民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那时,他就暗暗下决心,等赚够了钱,一定回来解决浇水的难题。

    将水引上山绝不是个小工程,村集体没资金,村民更没法办。就算有能力,又有谁愿意干?多年走南闯北的朱玉民是村民眼中的“能人”,又对村里的人和事很热心,所以很多村民都跟他提过,让他想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这如同挠了他的“痒痒肉”,早就想做这件事的朱玉民动开了心思,但多年跟他一起辛苦做生意的妻子并不支持:“这么大的工程得需要很多钱,咱赚的可都是血汗钱,不能乱花。”

    朱玉民何尝不知道这些年夫妇俩的辛苦。“凌晨三四点进货,晚上10点才收摊,一年的休息时间大概有5天。”朱玉民夫妇二人辛苦地拼了23年,手里有了一点积蓄,妻子动员他在城里买套房子,儿子也想在城里安家,“但我就觉得家乡好,修扬水站的这个想法时不时地蹦出来,乡亲们抗旱时的情景总是在眼前晃。”最终,他还是决定回家,将扬水站建成。

    2010年,朱玉民回到村里,开始了他的治水工程。首先他投资近20万元拦截了一个水坝,保证了钓鱼台水库即使水位下降也影响不到村里果树的灌溉。同时,他又投资8万余元修了一条通往水库的长500多米的水泥路,架上了电,既为建扬水站做准备,也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种收。

    春节过后,扬水站正式开工,他每天带着十几个村民在山上施工,这样比请人施工要省不少钱。“前些天刮大风天最冷的时候,一个水泵掉进了水库里,没办法,只能是我一头扎进水库去捞,出来冻得浑身发抖。”朱玉民说,就这样拼了近一个月,工程基本完工,总共花费28万多元。朱玉民说,这28万绝大部分是贷款和向别人借来的。

    收益不够利息,他说没关系

    记者采访时,朱玉民提前请来了村里的一位村民,将一些账目清算给记者看,他非常在意这些敏感的数字。“说是做了件好事,但实际上我是向村民收钱的。”朱玉民不好意思地说。账算得很细,包括出水口每小时的出水量,每小时的电费,村民的工资等。这位村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现在浇水,不仅省时省力,费用还比用柴油抽水泵节省三分之二。去掉成本,不包括机器损耗,朱玉民每年能赚2.4万元。“这些钱还不够28万元贷款一年的利息。”朱玉民说,如果能负担,他愿意不收村民一分钱,但建扬水站的钱大多数是他向银行贷款和向亲戚朋友借的,需要村民共同负担一部分。

    村民对此表示理解,几位村民告诉记者,朱玉民投入这么多钱,是为全村做了件大好事。现在村里青壮年都在外打工,果树大多是些老年人在管理,浇水是果农们最头疼的一件事,如今,出水口就

    在自家地头,打个电话水就放出来了,帮全村人解决了大难题,适当收费是应该的。

    不管投入多少,是否会有回报,朱玉民都不在意,他说这是他愿意做的事,认准了就做,做了就不会后悔。现在,朱玉民的妻子还在青岛卖水果,儿子也在日本打工,在朱玉民看来,家里每天都有相对固定的收入,建扬水站的贷款,他们家辛苦几年还上就行了。

    记者 文美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农民的水利工程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