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于道德危机的现实下,我们其实更应该反思,很多时候我们到底是不为还是不能?
□吴龙贵 留日学生刺母一案经媒体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4月11日,一名网友向媒体提供了当时拍摄的视频,录像中行凶者已经离开,只剩下躺在地上的母亲和一名正在救人的老外。
刺母事件发生于接机的时候,从录像上看,不时有来来往往的旅客,围观者也不少,但自始至终只有一名外国人上前施救。这样的对比无疑很强烈,再一次刺痛了国人的道德神经。
不少人感叹,如今国人的道德素质低下,像极了鲁迅笔下的“看客”。还有人联想到“彭宇”事件,调侃这名外国“雷锋”不懂中国国情,属于“无知者无畏”。事实上,这种“中国人围观,老外施救”的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而每一次发生,社会舆论总不免拿“道德”来说事儿。在我看来,这种习惯性的反应多少有点跑题。
理性地想一想,中国人的道德素质再差,还不至于差到面对同胞受重伤躺在那儿,几十上百个国人无一人上前施救吧?为什么那么多人围观,只有老外伸出了援手?一名围观网友的话最有代表性,他说不知道别人的心态,自己是不知道该怎么救:“我怕救人的方法不对反而加重伤势,只能等120,但那个老外似乎是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事实上,面对这件事,笔者也曾扪心自问过,答案同样是当一名围观者。因为我不具备任何的急救知识,根本无法判断自己贸然上前究竟是帮忙还是添乱。但我自认“围观”也是一种参与,希望此事能够得到妥善处理,而并非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对于此事,与其空谈道德,倒不如看看这名外国人施救时表现出的专业性。顾女士回忆说,“我脖子上当时戴着一条围巾,他拿下来,帮我捂住了伤口”,看到顾女士闭上了眼睛,那个老外还用手指撑开了她合上的眼皮,在她眼前“大口大口地吸气”……在突发事件面前,道德救不了人,能救人的只能是专业技能和成熟的经验。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技能,道德素养再高又有什么用呢?事实上,我相信促使那名外国人上前施救的也是他的专业精神激发出来的本能,而不是所谓的道德感。
所以,此事真正让人有异议之处不是“国人围观,老外施救”,而是国人急救知识的极度缺失。就我本人而言,30多岁了,从没接受过任何这方面的教育,急救知识一片空白。而美国则要求,任何一个国民在18岁之前,必须掌握基本的健康与卫生知识,例如急救知识。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教育内容,譬如在小学阶段,主要普及拨打急救电话、简单的包扎术,从初三开始一直到高中,要重点普及心肺复苏术。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或许“救人”才不会成为一个两难问题。
某种意义上说,道德首先是个技术问题,其次才是意识问题。有一个小故事是,一名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开始不明白为什么宿舍里的人总是把门摔得“咣咣”响,后来才知道,是门的质量有问题。置于道德危机的现实下,我们其实更应该反思,很多时候我们到底是不为还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