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的蒙阴县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坚持走生态立县、生态强县之路,找到了一条符合县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又是一个芳菲四月天,在这漫山遍野披红装、千山万壑留胭脂的季节,记者来到美丽的蒙阴,探访蒙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向读者推出三个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村。
三亩桃园每年带来近3万元的收入
桃文化带动的生态文明村———杏山子村
在满山遍野桃花红的桃园里,记者见到了51岁的桃农殷文玉,他正在给桃花授粉。殷文玉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桃,现在他家有三亩桃园,别小看这三亩桃园,它每年就能给殷文玉家带来近3万元的收入。“这比之前种庄稼要多收入近10倍。”殷文玉说。
殷文玉向记者介绍。说到以后的打算,殷文玉说这些年种桃挣了不少钱,想翻盖新房,搞个农家乐。
每到芳菲四月天,旧寨乡杏山子村2500亩桃园桃花竞放,近年来,该村深入挖掘桃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桃文化产业,以花为媒,走出了一条“一花引得百花开”的新型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生产重点示范村”。
住在大山里,吃着野苦菜
风景名胜带动的生态文明村———百泉峪村
地处蒙山北麓的百泉峪村共有87户居民,如今在百泉峪社区书记方国明的带领下,已经有22家农户开发了“农家乐”。记者看到,一座座二层小楼在大山的背后显得格外安静,农家乐客房里的碎花床单,厨房里的野苦菜,无不给人一种最原始的生态感。
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和蒙山品牌优势,百泉峪村进一步挖掘民俗文化,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的民俗旅游,组织30多户村民,成立了“农家乐”旅游协会,成功开发了千年夫妻槐、千年古井、花瓶石等20余处特色美景,打响了生态、民俗、“农家乐”旅游品牌。
有着石磨碾、石方凳的世外桃源
乡村保洁常态化生态文明村———后里村
沿着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记者来到后里村,村头的石磨碾,古老的石方凳,葱绿的小树林,令记者仿佛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走进村子,几乎看不到一片垃圾,。
后里村为每户村民配备了小垃圾桶,村民将日常生活垃圾倒入其中,每隔3-4天,村里的8名保洁员就会在早上6点半左右,推着垃圾车,将小垃圾桶内的垃圾倒入车内,然后运到垃圾收集点,村里有6个收集点,之后镇里再派车将垃圾运走进行集中处理。
记者了解到,这个村曾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和“市级卫生先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