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杰杰
镜头,把遥远的历史拉到眼底,历史一刻不肯停歇的脚步,在这里被记录下最珍贵的一瞬间。偶然,孟宪基走上从影路,只是偶然的选择,被执着了60年。
早已消失不见的锔锅匠,岁月沧桑的老城墙,璀璨光芒的民间艺术,孟宪基珍藏的2万多幅照片,用斑驳的碎影,组成潍坊这座城市的变迁记录片。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段段逝去的历史,摸不到,可是,看得到。
60年潍坊的一个个历史结点,在孟宪基的镜头下,被还原出本来的模样。
寻找真实的历史
最先知道孟宪基,是在今年潍坊市档案馆新出版的《百年潍坊掠影》上,这是近年来潍坊一本重量级的溯源图片集。421幅珍贵的档案照片,真实形象地记录了潍坊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书的后记上,尤其着墨感谢了孟宪基,感谢他作为主编,将众多珍贵的图片资料分享给读者。
孟宪基是潍坊最早一批从事摄影的工作者。为人颇为低调,极少在媒体上露面。记者采访也多次遭到他的婉拒。他说,这些只是小事,不值得采访。
三月的最后一个周一,记者终于见到了孟老,地点约在了他家里。虽住的是楼房,但是门口却挂着一块横匾,与众不同,其上写有“天合居”三字。进客厅后,两排大书架,堆着满满的书。书房自不用说,除了书柜外,一张床上也堆满了书稿、图书和照片。
记者扫出一块地方,坐下。“最近在整理资料,比较乱。”孟老笑着。79岁的孟老,身体不佳,交谈中,他不得不随时吸着氧气。
采访期间,一位老友给孟宪基送来几本潍坊的史志书。“还有几个县市的没有收集,”孟老有些遗憾,“我收藏了很多图片,也有别人提供的,但是很多都只有图片,照片年代、内容、背景、发生地点,都需要仔细考证。不能乱写,这些史书都是求证时的珍贵资料。”
求证的过程,很难。
《百年潍坊掠影》中,很多图片仅配有寥寥百字的说明,背后却是一段艰难的求证之路。为了让档案中的图片不失实,他花了三年的时间进行整理。记不清求证了多少人,翻阅了多少资料,家里的书不够看,他就出去寻找别的书,周围的人求证不来,他就跑县市区里去找证人,有时为了一张图片,要辗转求证10多个人。就这样,他渐渐理清了每张照片发生的年代、地址方位、历史背景, 然后再一笔一划地在稿纸上为每张图片配上背景材料。
“自己拍摄的图片好说,起码地点、年代、内容都清楚,顶多再确定一下发生的背景。”孟宪基说,但是收集的照片不行,老照片不像现在的数码照片,能查到拍摄日期,基本上除了画面外,其他的信息都得谨慎考证。他指着书中一张《河边人家》图片告诉记者,有时候问也问不清楚,一个人一个说法,为了保险起见,拿不准的图片,就将多人意见写上,并在最后注明“无法考证何年何处”等字样,以免误导读者。
偶尔邂逅的梦想
收集照片,本是无意,走上摄影这条路,也是好奇使然。那时,他未曾料到,这一拍,就是60年,这一拍,就留下了2万多张历史图片。
第一次接触照相机,是在1946年左右,那时他还不足十五岁。他在故乡诸城开了一家照相馆。
当时,照相馆是个相当新鲜的东西。只知道,黑匣子咔嚓一下,就能将人的样子在张纸上显现出来,万分惊奇。迷信的人们,看着照相馆倒出的洗胶片的红药水,开始传言“照相机能显影,是因为它把人们的血吸进去了”,能“勾魂摄魄”。
孟宪基并不信。照相馆是他一个同学家开的,一有空,他就跟同学去照相馆玩耍。“那时候用的是座式大相机,都是黑白照,胶卷都是进口的,一个胶卷最多只能照12张相片,照的时候,镜头前的人不能动,得定一会儿,等照相机反映,当时照下的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闭眼了就是闭眼了,不能重来。”孟宪基说。 那时,冲洗照片得等一个胶卷全部用完后,才能冲洗。暗房里见不得光,洗片师傅先将胶片拿出来,过一过水,然后放在显影药水中,大概过二三分钟拿出来,再过一遍水,然后放在定影液中五六分钟。
19岁时,孟宪基有位好朋友在战争中得到了敌人的一部德国莱克相机,他便经常借用朋友的相机拍照,并对摄影越来越上手。“哎,当时拍张照片,可不敢随意,一个镜头,左调右调,镜头中的人也是左摆右摆,不敢轻易按下快门,就怕照坏了。”后来,他在胶州大众报干编辑记者,报社的相机由他保管,“以前相机的机身都是铜的,沉甸甸的,拿在手里很有感觉”。大炼钢铁、农村合作社,他拍下了众多历史印记。
1966年,他调回故乡潍坊工作,从事史志编纂,自此,他将手中的相机对准了故乡。
这一拍,就是半个世纪。
片影勾勒的坚持
从首届风筝会到潍坊首批身份证开办,从潍坊第一支消防队到早已消失不见的锔锅匠,在他拍摄及收集的数万张图片中,可窥一斑。在他镜头下,有老城墙的岁月沧桑,有民间艺术的璀璨光芒,有名人志士的行为动态,有工厂商铺反映出的潍坊产业变迁,也有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瞬间。
一张张生动的图片,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潍坊大地的真实故事,记述了一代代潍坊人百折不挠的奋斗足迹。
“这张彩色图片是第二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时拍的龙头蜈蚣风筝,后面还有吊车,当时放飞场没有什么建筑,刚开始建设。”“这是1987年为杨同科颁发遵纪守法光荣户时拍的照片,杨同科是杨家埠风筝的代表人物,已经过世。”他说。
他还收集了一些清末人们闯关东、日本侵华等较古的图片,收集范围也不仅局限在潍坊。孟宪基除了自己拍照片外,看到好的照片,就去翻拍,不行就用自己的珍贵照片去交换或者购买。“现在市面上没大有卖旧照片的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白浪河附近,有旧货市场,不少人拿着当时潍坊的风景照,或是家中珍藏的旧照片去卖。”他说,一张旧照片卖5分钱,贵的卖到5毛钱,搁那时候也算大钱了。
孟宪基不仅收藏老照片,还收藏底片,这是最不易的。在他分门别类放好的纸袋中,记者看到,有的是易碎的玻璃底片,有的是硬硬的六七寸大小的黑白老版底片,现在都已经绝迹。
“有时候想一想,就觉得摄影家是为历史工作的。”孟宪基说,以前随手一拍的图片,现在也成了稀罕物,毕竟现在的人们没有经历那个时代,自然会好奇。
“其实,人们不仅经历着历史,也是历史的记录者。”孟宪基说,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经历,正是因为他经历了那段历史,并记录了下来,所以这些资料才显得珍贵。未经历这个年代的年轻人,也能借镜头访古寻根,传承历史。
孟宪基年龄已高,但他还是没有放下相机,天气好的时候就去户外采风,拍拍潍坊的新风景,“要不手痒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