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尊为“复圣”,顾名思义,堪称圣人孔子的翻版。他不是颜姓第一人,却被后世子孙奉为第一世祖,他就是颜回颜子。漫步于颜庙、陋巷,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气息蔓延开来……
“陋巷”名源自孔子的称赞
在曲阜城内树着一座明代石牌坊,牌坊上刻有火焰,火焰下丹书着“陋巷”二字,字两旁是祥云浮雕。牌坊柱子顶上还立有石狮,无不显示着这个牌坊的高规格。然而坊后却是一条简陋的小巷,青石板,青砖房,密密麻麻的爬山虎爬满房屋外墙,枯黄的藤蔓缠绕下,使得小巷更显沧桑。这里就是颜子生活过的地方———陋巷。
春秋时,鲁国都城内本没有“陋巷”之名。这里住的多是无实权的贵族士大夫后裔。与不远的鲁国宫殿周边相比,确实显得简陋而狭小,有“陋巷”之实,但是真正得名“陋巷”,源于孔子对颜回好学的称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于是,后人把这个地方称为陋巷。
这条小街现在叫陋巷街,还保持着陋巷的风格。街内空气中流淌着一种平静安详,如同老者。“陋巷”成了颜氏后裔心中的一片圣土,后世外迁的子孙多以“陋巷”命名新居之地,以示不忘祖先,继续发扬“陋巷风范”。
“陋巷井”井水常年不干
颜庙位于陋巷街北首,整座庙宇共有元、明、清建筑殿、堂、亭、库、门、坊等24座,159间。其中颜庙东西两侧的石牌坊,道出了文人们对颜子的敬仰和他们的目标。两个牌坊一个是“卓冠贤科”坊,一个是“优入圣域”坊。
因为颜子不讲究吃穿,潜心研究学问,在颜子庙内建有不少与之有关的典故建筑。庙内有一座陋巷井,据说是颜子当年吃水的水井,因颜子居于陋巷,得名陋巷井。井壁为砖砌,井口用石砌成圆形,并且覆盖圆石,留有一小孔。附近百姓说,这里的井水常年不干涸。
庙内还建有一座乐亭。乐亭始建于北宋时期,现在的亭子为清嘉庆年间拆盖的,添换了绿琉璃瓦,四周绕有石栏,前后留有踏道。在亭子内还有一座石碑,刻有“乐亭”两字,有人说是苏东坡的笔迹。颜子追求精神上的快乐,不以吃苦为苦,就有了乐亭一说。据传,当时曾经有人专门丢给颜子一块金子,上面写着“天赐颜子”之类的话,而颜子却还是不为所动,不接纳,甘于贫寒的生活。
主建筑复圣殿新装迎客
颜庙的主体建筑复圣殿是祭祀颜子的主要场所。它共有正殿七间,前面有四根石雕龙柱,其它十八根为八角石柱,浅刻龙凤、花卉。殿中有神龛及颜子塑像,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1930年,阎、冯、蒋大战时,复圣殿受创,1934年重修,1978年大修,拆卸彩画上部,更换了部分木构件。2008年,
复圣殿全面进行落架大修,同时对颜庙其他建筑及附属设施进行了全面维修,如今工程基本进入收尾阶段。目前殿下野生紫色的二月兰,已经开花,正灿烂地迎着游客。
在颜庙的寝殿内,摆放着一些更换下来的部件,以供游人参观,有大梁、屋檐上的勾头、滴水等。不少部件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已经难以寻觅,散发着丝丝土霉气味,看起来并不招人喜欢,犹如颜子幼时。时间回到颜子13岁那年,他刚进孔子门,因年龄小、性格内向,被认为愚钝。在虚心好学和坚持中,他的聪颖善思终被发现,最终成就了自己,成就了世人,成为了一代佳话。 文/图 本报记者 张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