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威海4月17日讯 “孩子们到天文台通过望远镜,能够用肉眼直接进行天文观测,不仅有利于孩子学习天文知识,而且还能够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非常感谢你们(齐鲁晚报)和山大天文台组织的这次科普活动。”16日在体验活动现场,古寨小学张新秋老师告诉记者。当天,本报首场读者体验活动火爆开场,天文台观测原计划招募30名体验者,但实际涌入了63人。
16日上午9时,一支由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居民组成的63人天文台观测体验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由本报组织的首届读者体验活动也正式启动。山大威海天文台位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玛珈山上,海拔约100米。在行进中,本报记者以及山大分校志愿者带领体验队伍参观了山大校园,志愿者还详细介绍了山大分校的总体情况、专业构成、教育方向以及师资力量等。
经过约20分钟的路程,体验团来到了此次活动的目的地———山大威海天文台。随后,天文台志愿者首先向体验团介绍了天文台的总体构成,其中西天文台安放有德国制造的口径一米的赤道式反射望远镜,是国内高校口径最大、技术水平先进的科研用光学天文望远镜;东天文台有口径30厘米的折射望远镜,并附有观测太阳黑子的望远镜,除教学外,还承担着对外科普教育等服务工作。东天文台同时也是本次体验的主要活动地。
天文台工作人员为体验团详细讲解操作了天文科普仪器,包括天球仪、旋转星图、三球仪、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等。负责天文台的任大勇老师还挨个教体验团成员用30cm望远镜投影法观测太阳黑子,用色球望远镜观测太阳日珥。其间,天文台老师还负责解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新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