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临沂人都有一个共识:没有批发城的繁荣就不会有临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纺织品市场管理者谭德凤认识似乎更进一步,他说:“没有纺织品批发市场的兴起,就不会有临沂批发城的繁荣。”
从1986年纺织品批发市场建成开业至今,谭德凤作为市场管理人员,目睹了市场从“露天流动摊位”到“鼠标轻点、买卖全国”的发展历程,而他目前最盼望的就是能够看到在新形势下,老市场迸发出新活力。
>>昔日大棚底,提着麻袋收租赁费
“改革开放初期的观念还是‘公’、‘私’分明,个体商贩几乎很难在一个城市立足,但是临沂不一样,当时的政策非常宽松,不但‘放任’这个自发市场的存在,而且还有计划地予以规范,以便市场能长久稳定发展。”谭德凤说。
1986年,工商部门以及兰田居委共同在市区水田路中段规划出一块20亩的土地,架起了大棚,成立了纺织品批发市场,将流动松散的经营户们“请进来”。这也是临沂第一个专业的大型批发市场。
“按照计划,每户每月收取50元的租赁费。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七八十元,50元不是小数目,但没想到几乎所有的商贩在听说要搬进大棚底后都爽快地交钱。”
谭德凤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最开始管理员是提着挎包收取租赁费,后来收的款实在太多,就临时找了个麻袋来装钞票。
当最后一名商贩豪迈地掏出一大把1元、5元的票子交足租赁费后,看到居委会办公桌上堆得满满的钞票,连见多识广的老领导也感叹:从没见过这么多钱!
>>大喇叭呼叫:“XX号摊位来接电话”
市场成立之初,管理处办公室内两部电话的使用权是归所有经营业户的,因为它们是所有业户对外联络的惟一通讯工具,几乎每天都有业户跑到办公室,通过电话与远在安徽、河南、江苏等地的客户联系,而广播室的大喇叭中也不时传出“XX号摊位,请速来办公室,有电话联系业务”之类的呼叫声。
“当时哪有什么手机,出去跑业务的人都是靠公用电话跟后方家里人联系,电话都是打到办公室再转。”谭德凤说,而收发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交通不便,所有货物必须经南京、杭州等地周转,然后才能发往目的地,一趟行程往往要半月甚至更长时间,在这期间,买家卖家同样焦急。
>>如今点点鼠标,买全国卖全国
商贸带动物流发展。1990年,广州托运处在纺织品批发市场成立,1991年,绍兴托运处成立,从此市场内的老板们再也不为发货进货发愁了。
“客户一个电话,这边马上联系物流公司配货,当天就可以启程,今天发的货,明天客户就能收到!”谭德凤兴奋地说,“有了便捷的物流,老板们做起生意来轻松很多。”
而如今,纺织品批发市场的商户们开始将目光投向电子商务市场,把产品信息挂在网上,鼠标轻点,南来北往的客商尽收囊中,轻松买全国卖全国。这让谭德凤异常高兴,在他看来,从最初的露天摊位,到如今的电子商务,每一次变化都是市场的一次提升,是从传统商业向现代商贸物流的逐渐演变。
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谭德凤也清楚地看到,与其他之后兴建的专业商贸物流城相比,纺织品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显得有些“老迈”了,他迫切地希望能够看到政府对纺织品市场的大规模改造,让老市场焕发新活力。
文/片 本报记者 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