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之父
4月24日,北京八达岭詹天佑纪念馆参观者寥寥,这与附近长城的游人如织形成鲜明对照。
然而,詹天佑依然在业界被人以最为隆重的方式缅怀。4月26日,纪念詹天佑先生诞辰1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铁道部长盛光祖在会上说,詹天佑是“中国铁路之父”、“中国现代工程之父”。
詹天佑的传奇一生自少年开始。1872年,年仅12岁的詹天佑参加了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1881年学成回国,1882年被差遣驾驶海船,1888年正式投身中国铁路事业,1892年建成滦河大桥震惊世界,1905-1909年完成京张铁路建设。
在纪念馆里,一句出自詹天佑之口的名言摆放在醒目位置:“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
八达岭层层山峦之间,一个名为“青龙桥”的小站已经很少有人提及。这个小站至今保留百年原貌,门前的铁路纵横交织,举世闻名的中国“人”字形铁路诞生在这里,亦是出自詹天佑之手。
“现在偶尔会有京哈线的车经过这里。这条铁路目前的主要用途是旅游观光。”火车站工作人员杨勇告诉记者,每天都有几列洁白车身的动车组驶过车站,沿着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完成并投入营运的铁路,呼啸而过。
老机车的“万国博物馆”
说起火车,人们自然就想起了火车头。百年历史中,中国铁路机车在一代代更新升级中,推动着铁路建设前进的步伐。
4月26日,在沈阳铁路陈列馆内,排在第一位的老机车是1907年美国生产的,当时的车速只有每小时55公里。在中国铁路早期的发展史上,列强瓜分中国铁路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英、法、俄、美、日等国以试办、承建、贷款等方式掠夺我国路权,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由此带来的一种现象是,中国铁路不但制式五花八门,机车车辆的车型也十分繁杂,人称“万国机车博物馆”。到1949年,中国可统计的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
沈阳铁路陈列馆馆长周欣荣介绍,在蒸汽机车近80年之后,内燃机车时代到来,机车效率的提高为铁路发展奠定基础。之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具有功率大、热效率高、速度快、过载能力强和运行可靠等优点的电力机车登上了铁路历史舞台。
颇具象征意义的是,在陈列队伍的两头,分别是最古老的1907年颇勒1型蒸汽机车和最现代的CRH3型动车外壳。百余年的发展,中国铁路机车的“旧貌换新颜”,与中国铁路网格局的发展紧紧相连。
铁路新生
从1876年至今,中国铁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即旧中国时期(清朝及中华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
中国从1876年修建淞沪铁路以来,到1981年止的105年内,共建铁路50181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只修建铁路300余公里。
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铁路的营业里程仅为5.17万公里,一般情况下在两个城市之间,通常只有一个车次。
但到2009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6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431公里,居世界第一位。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已经迈入高铁时代。
五年后全国铁路运营12万公里
铁道部部长盛光祖26日在纪念詹天佑先生诞辰150周年座谈会上表示,到“十二五”末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将由现在的9.1万公里增加到12万公里左右。其中,快速铁路4.5万公里左右,西部地区铁路5万公里左右,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
4月26日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界的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詹天佑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欧美同学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了“纪念詹天佑先生诞辰150周年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