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馆之宝系列二任城厨酒器、铜印:
神秘的西汉郑氏家族
  • 2011年04月29日 作者:
  • 【PDF版】

    石刻画拓本。

    西汉墓葬群中出土的任城厨酒器。

    文/图 本报记者 张建丽 

    它们静默无声,却将时光的片段,定格成永恒,这就是文物!请随我一起拂去历史的尘埃,揭开时间的面纱,来一段穿越的旅行,走近这些博物馆的传世瑰宝。

    20多年前的一个炎炎夏日,济宁市红星路旁,一群正在忙着给济宁师范专科学校教学楼挖地基的工人忽然停止了施工。一个大型西汉墓葬群,散发着幽幽的历史气息,展现在他们面前。任城厨酒器、铜印等一件件随葬品,示于世人,这里曾经有过一个郑氏大家族““

    灰不溜秋陶罐竟是国家一级文物

    它“其貌不扬”,灰不溜秋,造型简单。普通观者的目光常会被流光溢彩的瓷器、玉器等吸引去,谁知道这却是国家一级文物———任城厨酒器。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曾从它的身上,研究得来一项项珍贵的资料。

    在西汉时代,任城厨酒器是当时用来存放、装盛酒的陶罐,本来不足为奇。然而可贵的是,在陶罐肩部刻有“任城厨酒器容十斗,弟十,平”的隶书字样。发现这个陶罐之前,西汉时期的“任城”到底在哪里,多年来一直有争议。而陶罐上的“任城”二字,为古任城就在今天的济宁城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针对陶罐上的“容十斗”字样,专家们用它盛水,并用量杯仔细测量,发现这个陶罐可容19950毫升水。据史书记载,在汉代“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容器,每升约合200毫升,与这里测得每升合199.5毫升接近,可见当时的一斗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二千毫升。

    墓内石刻美丽绝伦惊艳世人

    20多年前的那个夏天,现在的济宁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研究员武健和其他工作人员,顶着烈日,伴着月亮,赶工60多天,发掘出25座墓葬。墓室的主人虽早已逝去,但石棺上那些优美的刻画,在今天依然惊艳。 

    我国古代有着等级分明的陵寝制度,陵墓内有石刻一般只有名门望族才能有此殊荣。死者亲人先选出优良石材,然后由画师在石材上作画,再由石匠按石上画像进行凿刻,最终成为永沉地下的美丽。 

    武健指着一块石板介绍,这上面画着人们狩猎的场景。一叶轻舟,一人撑船,一人持弓射雁,还有鱼鹰正在捉鱼。另一块石板上,有人正在舞蹈,身形婀娜,长袖飘飘。这个墓群内带有画像的石板共有18块,将墓室主人曾经拥有的生活场景一一展现。

    仨铜质印章透露墓主身世显赫

    在济宁市博物馆里,陈列着三枚小小的铜质印章,铜印上面分别刻有“郑元”、“郑广”和“郑翁儒”三个人名。这些铜印与任城厨酒器一样出土于济宁师专的西汉墓葬群。也正是有了这三枚铜印,考古人员推断此墓群是当时郑氏的家族墓地。 

    根据当时墓葬的布局,专家分析,郑翁儒应是长辈,而郑元和郑广则可能是后辈中的同辈人。古代印章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证明身份或行使职权的工具;二是用于泥封,防止信件、货物被私拆。墓葬里出土的还有大量的钱币等物品,由此推断这个郑氏家族,即使不为官,也应有一定的势力,是当时的名门望族。 

    这一枚枚铜印是否盖上过当时的一些重要文件?是否封上过贵重的货物?这个家族到底是怎样的人家?后人是否还在?由于历史上没有这一家族的丁点儿记载,一个个疑问,织成一道大网,笼住郑氏家族,名叫“神秘”。

放大 缩小 默认
神秘的西汉郑氏家族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