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后一公里”:要面子还是要民生?
  • 2011年05月11日 作者:
  • 【PDF版】

    □冯海宁 

    央视《经济半小时》日前播出节目《聚焦物流顽疾:物流堵在最后一公里》,揭露物流环节成本高推高物价,节目称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18%,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蔬菜从批发到零售,涨价20倍。因存在多环节收费罚款,进城配送费用超过长途运输费用。

    所谓的物流“最后一公里”,是指从批发到零售的最后环节。已经有太多太多的数据能证明“最后一公里”不仅成本高昂而且路径曲折。比如,北京媒体调查显示,“最后一公里”菜价涨了五成;再如,央视调查显示,西葫芦从批发到零售价格上涨20倍。可见,“最后一公里”看似短暂实则有不少“魔鬼”。

    “最后一公里”涉及产品总批发、运输、再批发、零售等多

    个环节。以北京为例,蔬菜在新发地市场总批发,运输到四环内的蔬菜市场再批发,然后才能进入各个社区蔬菜市场零售。其他城市大概也是如此曲折。这中间不仅浪费时间,有蔬菜损耗,而且还要付出多种费用:进场费、搬运费、摊位费、水电费以及各种罚款。

    由此不难发现,无论是菜价高企还是CPI高企,主要是“人祸”。不仅没有像香港、东京一样为“最后一公里”亮绿灯,而且还要收取数额不少的费用和罚款。据报道,香港和东京对物流配送的货车没有任何限制,货车被视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甚至和公交车一样享受财政补贴。

    就“最后一公里”的运输而言,很多城市要么是几点钟到几点钟禁止进城,要么是划定一个进城的范围,要么以发放通行证的方式控制进城的货车数量。总之,我们的城市容不下货车,更别说让货车享受公交车辆的待遇。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是“鼓

    励”司机冒险去违法,另一方面是增加物流成本推高物价。

    限制物流车辆进城的原因从表面上看,主要是为了减少城市汽车数量、缓解交通压力,或者是为了改善空气质量。但在我看来,更像是为了城市的面子。因为小轿车似乎能让一个城市显得有品位有档次,而物流车辆一般是笨重的“大块头”,似乎让一个城市显得缺少品位。

    城市放纵小汽车,限制货车进城,这样的城市管理思路显然是要面子而不是要民生。城市要面子说白了就是官员要面子,面子是什么,面子也是政绩———面子漂亮,政绩也就漂亮。而物流成本增加的民生负担,一些城市的管理者很少去考虑。

    其实,即便要面子,也应该在晚上或者一个特殊的时间段给物流车辆一个出路,让物价不因面子问题而高企。我以为,不妨制定一部《物流法》规范物流体系,限制权力。我们要意识到,为物流成本减负就是为民生减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歧视零币才是“扰乱金融秩序”
加强服务或可避免城管被刺的悲剧
警车被贴罚单值得喝彩
>>世风眉批
“最后一公里”:要面子还是要民生?
“禁止农民工讨薪”不过是一场表演
高晓松醉驾触刑为公众人物敲响警钟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