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人最好菏泽人最亲
  • 2011年05月12日 作者:
  • 【PDF版】

    5月11日上午,北川县都坝小学五年级28名学生在上微机课。该小学作为山东省第一批对口援建项目计划,由菏泽市对口援建。 本报特约通讯员 刘杰 摄

    本报记者 熊正君 本报见习记者 景佳

    菏泽,北川,两地相隔1300公里。2008年5月12日,一场大地震把“中国牡丹城”与“大禹故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救灾到重建,菏泽援川人员不仅留下了“三杯一优的”精品工程,更以扎扎实实的对口帮扶成绩,树立了菏泽人的光辉形象。

    留川者李金民:只愿住户住得更舒适

    2011年5月11日早晨,北川红旗片区,李金民6点钟就起床了,他要赶着去补刷红旗片区5号楼一处脱落的涂料,修理2号楼一个门市房。

    今年34岁的李金民是菏泽菏建集团援川的一名留守工人。2010年10月25日,他和另外8名菏泽籍同事在北川留下来,负责整个片区26座楼的后续维修工作。

    李金民在电话中说,片区里住着约600户居民,由于生活习惯的原因,有些人住不惯楼房,有人甚至连马桶都不会用,什么东西都往里倒,经常出现下水管道堵塞现象。每隔一段时间,他和同事就要对业主进行一次回访。

    李金民说,他们和当地居民相处得非常好,一些业主有时会邀请他们吃饭、打牌。“打牌我们一般就不参与了,只要他们住得舒舒服服的,我们也就完成任务了。”

    返回者步存昌:人离开了,心没离开

    46岁的步存昌现在是菏建集团安装公司一位施工班长,作为一名精通水电暖的建筑工人,在地震灾害发生18天后,他就随菏泽援建集团人员赶赴了北川县都坝乡,参与修理、铺设该乡被地震破坏的供电设施和引水系统。

    “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是都坝乡的真实写照。全乡2000余人,分布在92平方公里的山地上。“每天背着工具、电线上山下山十几公里。”步存昌说,干了20多天,人都快累跨了。

    步存昌带着妻子,在北川一干就是两年多。他说,现在虽然离开了北川,但心并未离开,将来有时间还要回去看看。

    援川办副主任张庆国:悬了三年的心终于放下

    菏泽市援川办副主任、菏泽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张庆国介绍,菏泽市对口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于2010年11月3日全部结束。期间共援建项目11个,承建项目1个。艰巨的任务一直让张庆国神经紧绷,近3年的援川工作结束了,悬了3年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援川者给北川新县城和都坝乡留下的不仅仅是各种建筑物和公共设施,更多的是菏泽和北川人民的深厚情谊。“逢年过节,我们援川办的工作人员和一些建筑工人都会收到北川百姓的电话和短信祝福,来山东处理事情或者走亲访友的北川人都会顺路来菏泽探望我们,给我们带来当地的土特产。”张庆国说。

    都坝乡党委书记唐露均:山东人最好,菏泽人最亲

    “山东人最好,菏泽人最亲。”记者电话联系到都坝乡党委书记唐露均时,他第一句话这样说,“这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我们的真实感受。”

    唐露均告诉记者,现在,乡里有了功能齐全的小学、卫生院、文化站、集贸市场、全民健身广场,建立了完善的排水系统,翻修了街道,建起了垃圾填埋场,这一切都是菏泽援建工程带来的成果。

    “在我们都坝人眼中,我们就是菏泽市的一个乡,欢迎更多的菏泽人,能到都坝来,走一走看一看。”唐露均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次病危通知书都没让他离开北川
山东人最好菏泽人最亲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