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5月11日讯(记者 张大宁 段学虎) 5月15日是第21个全国助残日,滨州市滨城区新建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也即将投入使用,在此之前滨州市在每个社区设立残疾人康复站,但部分利用率并不是很高,有的康复站甚至出现数月无人使用的状况。记者调查了解到,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残疾人行动不便、需要专人陪护有很大的关系。
11日下午,记者来到了清怡社区的残疾人康复站,社区残疾人康复协调员王立刚介绍了康复站的基本情况,康复站在2006年建立时其就配备了手指康复器、平衡杠、辅助平衡训练器等基础性的康复器材,主要帮助肢体残疾的人进行恢复。王立刚称,他们会定期组织社区内的残疾人来此活动,“他们凑一块除了可以运动,还可以下下棋、打打牌。”但除了社区定期组织活动外,其余的时间很少有残疾人来做康复性运动,“为了提高康复站的利用率,我们不仅针对残疾人开放,老年人也可以来活动。”
化工社区的残疾人康复站成立时间较早,“2003年成立社区,第二年就建立了康复站。”化工社区崔书记称。与清怡社区情况相似的是,化工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同样存在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化工社区残疾人康复协调员蒋灵敏介绍,残疾人康复站已经很长时间没人来运动了,她认为社区内肢体残疾人较多,需要家人陪伴才能前来锻炼,“年后可能工作也比较忙,多数人没有足够时间陪伴他们过来。”
滨城区残联王理事长的看法与蒋灵敏大体一致,他认为残疾人行动上的不便直接导致了残疾人康复站利用率不高。为此,残联推出了残疾人康复深入家庭的做法,让基层康复员到有需要的残疾人家中,不过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性,“一些器械不可能运到家中去。”他指出,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除了具备残疾人康复功能外,还有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残疾人托养、残疾人用品发放等功能,具备了残疾人托养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残疾人因行动不便导致无法进行康复的问题,“现在正在做最后的保洁工作,争取在助残日前后投入使用。”